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功能

时间:2022-05-08 09:47:25

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功能

近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增长和大宗商品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成为石油、铁矿石、金属、稀土等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出口国。然而大宗商品的价格制定仍然是基于美元等国际结算货币,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主要消费国的我们并不具备价格决定权。随着人民币在海外接受程度的稳步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的能力,但其计价功能尚未明显体现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有效地把握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因此,利用金融属性来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是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计价功能的关键。

一、大宗商品交易计价的现状分析

(一)美元为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计价货币,期货市场成为交易核心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仍然据于主导地位。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美元仍是主要的计价货币。随着商品期货市场的出现,期货交易所成为大宗商品交易的核心。从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具有影响力的商品交易所的计价币种来看,美国本土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美国洲际交易所(ICE)、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COMEX)均采用美元计价,而对世界金属价格影响最大的伦敦金属交易所,虽然位于美国本土以外,也同样使用美元作为计价货币。具体到我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也逐步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行情,尤其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为国内大宗商品金融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二)大宗商品定价权为发达国家所垄断,发展中国家难以掌控谈判定价权

国际大宗商品主要有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以有色金属、能源、农副产品等标准化合约处理的大宗商品为代表。这些商品均具有发达的期货市场,期货产品也较为成熟,该类商品的现货价格以期货及衍生品价格为定价基准;另外一种是以铁矿石为代表,由大宗商品的供需双方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来确定价格基准。以上两种定价模式的定价权均为发达国家所掌控。在以期货衍生品为定价基准的模式中,主导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交易所主要分布于美、英等发达国家,而在以谈判确定价格的模式中,发展中国家的谈判话语权较低。据某铁矿石进口企业反映,现阶段国内企业往往单独与境外铁矿石供应商谈判定价,由于力拓、淡水河谷等三大国际铁矿石供应商处于寡头垄断的地位,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矿企或金融机构持有供应商相当一部分的股权,在谈判定价的主动性上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三)大宗商品定价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融资及资产保值功能逐步增强

受近年来全球流动性宽松及新兴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增加的影响,越来越多具有金融投资特性的投资者进入商品市场,大宗商品不再仅是被作为生产资料进行交易,而是被赋予了融资、投资、资产保值等多项功能。以资产保值功能为例,据国际金融机构统计,在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之间跨市场交易者的占商品期货大额交易者的比重已经从10年前的20%上升到现在的40%左右,其中原油、黄金期货大额交易者中平均有30%同时持有股票期货,[1]可见商品期货市场已经为大型投资机构所重视,其价值可以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相提并论。从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属性及金融属性的研究发现,“资金流动性对商品价格指数的贡献率超过20%,实际产业需求的贡献率约为10%,美元汇率变动的贡献率约为5%”[2],这充分说明金融属性对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贡献率远超过了商品属性。

(四)中国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具备人民币计价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中国大宗商品在全球的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逐年增多,已经成为多种大宗商品进口国和消费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截止2012年,仅铁矿石的进口量在世界铁矿石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就达到约为65.3%,成为世界铁矿石第一大进口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进口需求使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中心。

二、人民币计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币计价水平与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地位不相称,整体计价水平偏低

我国的大宗商品贸易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7亿吨,占全球原油进口量的14%,是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铁矿石、大豆进口量超过国际贸易总量的50%;稀土出口量的占比更是超过了90%。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计价水平与我国大宗商品贸易地位极不相称。在对辖内13家大宗商品进口企业的调查中发现,铁矿石、燃料油、铜、大豆四种大宗商品的贸易额均超过20亿元,但人民币计价的比例均在40%以下,其中铁矿石贸易人民币计价的比例最低,仅为6.5%。

(二)人民币计价与结算功能分离,贸易中人民币计价比例相对较低

目前人民币在我国大宗商品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功能已初步体现。从对辖内主要大宗商品的走势来看,大宗商品进口总量逐年增加,进口中使用人民币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特别是在燃料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但采用人民币计价的比例远没有结算的比例高。据对辖内13家典型企业的调查发现,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目前只是结算时使用人民币,但双方签订的合同仍为外币。

(三)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中已经具有一定地位,但仍然被排除在国际计价体系之外

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发展,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今年前10个月,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3.57万亿元,在对外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超过10%。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的日均交易额已从2010年4月的第17位攀升至2013年10月的第9位。截至2013年10月,央行已与23个国家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规模超过2.56万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合约,人民币在国际上日益得到认可。然而在国际计价体系中,能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主要参照标准的期货合约中,基本全部使用美元计价,仅少数使用英镑或其他货币,人民币被排除在计价体系之外。此外,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集中于我国境内与境外发生的贸易中,作为第三国之间贸易计价货币的案例较少。

三、金融属性方面限制人民币计价功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对期货交易认识不足,利用金融属性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意识薄弱

作为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最直接体现,国内商品期货市场活跃程度虽排在世界前列,但多数交易是企业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而非主动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利用金融属性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意识薄弱。此外,境内机构投资境外商品市场的限制仍未彻底解除、投资渠道有限也制约了企业主动投资期货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仅有31家央企具备境外期货交易资格,且仍基于现货贸易来套期保值,只能随行就市,无法对国际大宗商品期货的价格和计价权产生影响。而在所调查的13家大宗商品进口企业中,仅有6家企业表示平时会关注境内外商品期货的走势情况,不足所调查企业的一半,在境内外市场从事期货交易的企业则更少。

(二)在期货市场成为交易核心的背景下,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随着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增强,现货的定价权不再由单纯的市场供给所决定,逐渐受商品期货价格的影响,金融机构的价差交易量成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主要推手。商品期货市场成为大宗商品交易定价的核心,而我国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仍在缓慢发展的过程中。目前国内仅有三家较大的期货交易所,在组织形式、交易编码、结算体系、风险控制方面的诸多问题。此外,新商品期货合约的设计和推出十分缓慢、期货市场新产品开发不足等等都不利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

(三)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影响力比较低,缺乏国际定价中心

以交易量为标准,国内部分交易所在世界上的(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排名均在前20位。但国内期货市场并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准入限制相当严格,在今年上海自贸区已出台的金融改革方案中,也未见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境内商品交易市场的相应政策,境内期货市场的封闭性影响了大宗商品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从大宗商品期货定价的角度看,国内期货市场价格非但不能影响国际期货市场的价格,反而受制于国际期货的市场价格。同时,境外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发展缓慢,目前境外期货交易所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数量极为有限。港交所原本计划于2013年6月份推出人民币计价金属合约,但时至今日仍未推出;伦敦、纽约等世界著名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尚无以人民币计价的期货产品。境外人民币计价的商品期货缺失造成了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缺乏基础,阻碍了人民币计价的发展。

四、提升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功能的建议

(一)借鉴国际经验,由政府主导促进人民币计价水平的提升

结算货币功能的提升侧重于依靠企业的微观行为,而提升货币计价功能则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推动。纵观美元、英镑等大宗商品计价货币,无不以政府为主导。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时,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曾一度尝试摆脱石油美元计价机制,但是美国迅速与OPEC中最大的产油国--沙特签订所谓“不可动摇协议”,绑定了美元对石油的计价,从而最终巩固了石油美元计价体系,目前仅有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游离于该体系之外。可见政府主导在提升货币计价水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尽快采取措施,密切与世界重要资源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开展双边本币互换,借以推进人民币计价。同时加强对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出口集团的官方谈判,直接讨论以人民币计价的问题,或者引入境外集团来华投资,加深与该类跨国集团的合作。

(二)充分开发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提升人民币计价功能

应充分认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的特点,利用金融属性来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在掌控部分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基础上,将价格决定权向货币计价权方向转化。引导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企业充分利用其金融属性开展套期保值交易,控制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同时鼓励银行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参与以大宗商品为标的物的投资和融资,提高大宗商品的价差利用率,将大宗商品作为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相提并论的独立资产类别,提高境内机构利用大宗商品进行资产保值和避险的能力,培育具有参与国际市场能力大宗商品交易人才。

(三)整合国内商品期货市场,提高国内商品期货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借鉴我国外汇交易市场整合的经验,提高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克服地域间隔,促进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整合,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品交易所。同时改变当前国内期货公司“散而不强”的局面,鼓励同业兼并整合,引导期货经纪商丰富业务种类,提高国内期货经纪商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国际商品期货交易市场人民币计价功能的发挥。另外进一步加强同芝加哥等海外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合作,积极推出离岸人民币商品期货合约,增强人民币报价的权威性和影响辐射力,进而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形成。

(四)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促进境内外商品交易市场的双向开放

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为契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入国际投资者进入上海期货交易市场开展投资业务,提高国际机构和国际行业客户的参与程度,提升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境内投资者投资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的渠道,本着“简政放权”的原则,扫清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商品期货市场的政策障碍,鼓励国内实力较强的大宗商品消费企业和中间商参与境外商品期货交易,提高国内机构在国际交易定价中的影响力和决定权。

参考文献:

[1]张雪莹,刘洪武.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化问题探析[J].华北金融,2012(4).

[2]徐清军.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日益走向金融化[N].国际商报,2012-6-12.

上一篇: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民间借贷融资影响研究 下一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