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08 07:16:51

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腹部手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米非司酮组68例,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5 mg,每日1次,连续6个月;孕三烯酮组52例,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孕三烯酮2.5 mg,每周2次,连续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1~3年。结果:米非司酮组有效率达73.5%,孕三烯酮组有效率达73%,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服用米非司酮的患者仅有5例转氨酶升高;孕三烯酮组12例转氨酶升高。结论:经腹部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较佳的选择方案。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酮;孕三烯酮

[中图分类号] R7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068-0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多,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在妇科剖腹手术中,5%~15%患者发现有此病[1]。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卵巢,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生盆腔粘连。我院于2001年12月~2004年2月采用经腹部手术直接去除异位子宫内膜病灶,手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更彻底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为比较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治疗的疗效,我们对120例术后患者分别辅以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01年12月~2004年2月在我院经腹部手术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米非司酮组68例,年龄21~47岁,合并不孕者20例。孕三烯酮组52例,年龄20~45岁,合并不孕者16例。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病程、手术方式和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病史。术前6个月内无服用激素类药物史。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

1.2 手术方式

患者均为非经期入院,合并不孕者于月经干净3 d入院。术前行阴道及肠道准备,肝、肾功能检查。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全面探查盆腔,分离粘连,行异位病灶去除术或囊肿剥除术,不孕症患者术中同时行双侧输卵管通液术,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给药方法

米非司酮治疗组于术后第5天开始服药,每次5 mg,每日1次,孕三烯酮组于术后第5天开始服用,每次2.5 mg,每周2次,疗程均为6个月。

1.4 疗效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均每月随访,停药后每3个月随访1次,内容包括:有无腹痛、痛经、痛、月经紊乱等症状。症状全部消失或改善为有效;仅有1~2项症状消失或改善为基本有效;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或B超监测有盆腔包块为复发。两组每月复查肝、肾功能,合并不孕者观察能否受孕和妊娠情况。随访时间为1~3年。

2 结果

2.1 疗效

米非司酮组有效率73.5%,基本有效率26.5%;孕三烯酮组分别为73.0%、27.0%。两组比较,P>0.05。米非司酮组4例复发,2例在停药后1年内复发,余2例在术后3年内复发。孕三烯酮组复发3例,其中1例在停药1年内复发,2例在术后3年内复发。见表1。

2.2 妊娠情况

在随访的患者中合并不孕的有36例,米非司酮组20例,孕三烯酮组16例,其中米非司酮组有4例受孕,术后受孕率20%,孕三烯酮组3例受孕,术后受孕率18.7%。

2.3 副作用

米非司酮组有5例肝功能轻度损害,肝酶轻微升高。未停药配合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副作用为恶心、乏力等。孕三烯酮组有12例肝功能损害,肝酶升高,给予停药并配合护肝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副作用有潮热、乏力、不规则少量阴道出血等。

3 讨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药物治疗很有必要,子宫内膜异位具有增生、浸润、扩散等特性。且术中往往囊肿破裂流出咖啡样液体,因此很难清除干净肉眼看不见的病灶。据报道术后5年复发率为20%~40%[2]。所以,术后药物治疗显得十分必要。

米非司酮治疗内膜异位症的机制:米非司酮为人工合成19-去甲基睾酮的衍生物,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糖皮质激素的合成甾体类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对内膜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PR)含量,阻断内膜对雌、孕激素的反应性,从而抑制异位内膜细胞的生长[3],米非司酮还有可能降低异位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自(旁)分泌而抑制异位内膜的增殖,达到临床上的治疗目的[4],米非司酮具有抑制排卵、诱发黄体溶解干扰子宫内膜完整性的功能,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对黄体促性腺激素有抑制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异位内膜,抑制其增生和分化,促进凋亡,减少其生长潜能[5,6]。本文将米非司酮作为术后辅助用药,结果显示,有效率达到73%以上。

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比较:本研究表明,米非司酮与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效率分别是73.5%、73.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两组复发率均为5%左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米非司酮组副作用较轻,无一例因副作用而停药。表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

本组临床观察说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可作为临床治疗较佳的选择方案,其近期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费用低,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7.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5.

[3]江静,吴瑞芳,王振海.米非司酮的离体异位与在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4):218-221.

[4]Kettel LM,Murphy AA,Morales AT,et al.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with the antiprogesterone mifepristone(Ru486)[J].Fertil Steril,1996,65:23-28.

[5]韩元勤,刘全红,杨凤英.81例子宫内膜移位症病性切除后应用米非司酮预防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0):37-38.

[6]齐淑云.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J].医药产业资讯,2005, 2(24):78.

(收稿日期:2007-09-3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皮肤病从“脾胃”论治举隅 下一篇: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5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