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更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

时间:2022-05-08 05:48:32

教师更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

不久前发生的女孩虐童案、大学生投毒案,这些极端案例可以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是多么的可怕。还有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为数不少的青少年不爱学习、好吃懒做、自我膨胀、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也都是其心理不健康造成的。由此,不难看出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身体越强健、知识越多造成的危害可能越大。

造成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家庭氛围的不当、自我修养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关注得不够。尽管我们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不能否认,在几千年科举制度影响下现在社会和家长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还是学生的成绩,这就导致我们的精力基本还是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却是有限的。

那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

先哲说过:“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为人尤其是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也就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比如,长得漂亮的就会以漂亮为资本而忽视其他生存技能的学习,最终成为只能摆设的花瓶;聪明的容易以聪明为骄傲而不愿努力,结果变成难成大事的耍小聪明;个子矮的、长得不好看的就自觉低人一等,自哀自怨,窝囊终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要充分利用、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改善自己的短处。对自骄者通过多数选美小姐和某些神童只是昙花一现终无成就等事例给予警示;对自卑者通过葛优凭着精湛的演技荣获影帝、患渐冻症的霍金凭着勤奋成为成绩斐然的科学家等事例给予鼓舞。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人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是小太阳,全家人都得围着他转,自我中心欲极强,很难容得下他人。但人总是要社会化的,而且现代社会对人的合作能力要求更高了。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人,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学生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游戏、劳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可以通过让他们对身边同学的评价来认识他人长处和不足,进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并帮助他克服不足;可以通过对学生在班级、学校、家庭、邻里中与人相处的观察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和自然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现代又由西方引进星座论,好像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似乎就由天或星座决定了。这些消极思想也影响了我们的青少年,有的骄傲于家庭和社会处境的显贵,有的报怨家庭和社会处境的卑微;对自然也是,在自然灾害中受到伤害就报怨老天不公。教师要通过各种事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明白社会有社会的发展规律,自然有自然的运行规律,它们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我们只能学习认识并尊重这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去办事才不会受伤害,才能有所作为。

四、要学会宽容

对他人要宽容。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当别人犯了错误,尤其是对自己犯了错误,不是揪住不放。不依不饶,就是伤心至极,这都是不健康的心态。教师要教育学生,当别人犯了错误可以善意的提醒他,如果他还是不改,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不妨宽容对待他。只有这样你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你的人生路上才会有无数双手来帮助你。

对自己也要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在的学生往往是自我感觉无比的良好,这是家里惯出来的,是邻里夸出来的。这样的学生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有了什么不足,要么抱怨别人,要么死不认账,要么就无限放大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宽容自己,犯错误有短处是难免的,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有了错误短处,我们就要勇敢地承认它,努力地改正它,对于一些对自己影响不大,又不会为害他人的小毛病,也不妨宽容它。

对周围的事和物要宽容。金无足赤,一味的求全责备将无事可做,无物可用。要引导学生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宽容它的不完美,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它向着完美的方向前进。

五、要学会放弃

现在的学生得到的太多了,得到的也太容易,所以几乎没有放弃的观念(有的只是丢弃)。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想得到的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想得到的得不到时,这往往对他们形成巨大的打击或困惑。这时教师就要教给他们放弃,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或者并不重要的欲望,坚持最主要的理想。

六、要学会面对挫折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家时可能根本不知道挫折是怎么回事,但一到了学校、到了社会,挫折就如学步时的摔跤接踵而至。摔了跤,家长往往是用打骂道路或绊倒孩子的石子来哄孩子,甚至舍不得让他们继续摔而抱起来。作为教师却不能这样,我们要教给他们分析摔跤的主客观原因,研究避免摔跤的方法,以验证避免摔跤的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完善它。他们只有正确的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才能健康的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和心理都要健康,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让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充满温暖的灿烂的阳光。

上一篇:档案管理在行政工作的运用 下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高度市级统筹模式下基金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