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应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5-08 05:13:38

精神科应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科应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的护理体会。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精神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危机事件时,观察组应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约束保护,比较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及不良心理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为(36.4±1.8)分、对照组为(40.1±2.1)分,两组较护理前均明显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精神科; 非暴力危机; 干预技巧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4-0093-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46

精神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认知、意志、情感、行为、动作等方面会出现持久性异常,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躁动、兴奋、自杀、自伤、他伤、逃逸等危害行为,对此常规的做法是约束保护,约束保护尽管能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1]。故探讨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至关重要,非暴力危机干预是指对于干预对象通过语言、非言语及重建交流机制等方法进而起到阻止危机事态升级的作用。本研究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应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的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20例精神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有关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2]。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9岁,平均(30.8±6.5)岁;患病时间1~9年,平均(2.75±0.52)年;其中精神分裂症42例,抑郁症8例,躁狂症6例,其他4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9~67岁,平均(30.2±6.0)岁;患病时间1~10年,平均(2.66±0.49)年;其中精神分裂症44例,抑郁症7例,躁狂症5例,其他4例。排除严重躯体疾病以及器质性疾病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不听劝说、存在敌对及暴力倾向时对照组采取常规约束保护措施,观察组则应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进行机械性约束保护。具体如下:医护人员首先应确定危机事件的级别,并根据轻重缓急采取相应非暴力危机干预措施;使用言语或非言语措施促使事态降级;探寻保证人身安全的有效方法,防止事态升级至肢体冲突;为可能卷入到危机中的人,如患者本身、医护人员、其他患者、家属等提供安全防护;待患者镇静下来后,主动与患者沟通,注意语言亲切、态度温和,与患者重建交流机制与治疗关系,为下一次可能出现的危机打好基础;危机解决后做好总结,并组织医护人员探讨,总结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与可借鉴的经验。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定。BPRS总分35分为临床界限,总分反映疾病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紧张、愤怒。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PR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BPRS评分为(36.4±1.8)分、对照组为(40.1±2.1)分,两组较护理前均明显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经过6个月的护理,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抑郁心理的有5例,焦虑7例,恐惧4例,紧张8例,愤怒1例,对照组中出现抑郁20例,焦虑23例,恐惧19例,紧张27例,愤怒14例,观察组心理不良患者数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BPR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

观察组(n=60) 46.5±2.3 36.4±1.8 20.92

对照组(n=60) 45.9±2.6 40.1±2.1 8.34

t值 0.74 9.27

P值 >0.05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例(%)

组别 抑郁 焦虑 恐惧 紧张 愤怒

观察组(n=60) 5(8.33) 7(11.67) 4(6.67) 8(13.33) 1(1.67)

对照组(n=60) 20(33.33) 23(38.33) 19(31.67) 27(45.00) 14(23.33)

字2值 11.37 11.38 12.10 14.56 12.88

P值

3 讨论

精神病是因人体丘脑与大脑功能紊乱所引发的患者在思维、感觉、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对患者及其家属均产生沉重打击。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知能力很差,患者自身甚至没有任何治疗欲望,且因长期服药也使得患者的机体受到损害[2]。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精神病患者很难适应环境与进入角色,而病情的轻重又与社会、药物、病房管理模式等因素息息相关。故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不能一概而论,在发生危机事件时,不能盲目采取约束保护。要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进行耐心劝导、安抚,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方可适当应用约束保护[3]。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注重跟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说明约束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采取约束保护措施后,要耐心做好心理疏导与安慰,增强患者控制病理性情绪的信心。

非暴力危机干预更加重视对患者心理干预,避免直接暴力冲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稳定或改善患者的情绪与心理压力,故对疾病的治疗也会起到积极作用[4]。在危机爆发时在保证患者安全的状态下,采取无伤害的躯体控制可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控制。尤其要注意,在危机事件爆发前,医护人员要能及时洞察情况,并在患者即将失去控制的时候,运用非暴力干预手段,早期、有效地介入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及焦虑情绪,帮助其降低精神与身体上的消耗。恰当的解决方式有助于阻止危机升级,发展到不可控的阶段。

本研究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用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紧张、愤怒等负面心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且BPRS评分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戴尊孝.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对康复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33(4):224-225.

[2]童俊玲.以语言沟通为前提的心理护理对精神病患者的影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144.

[3]贾春岚,赵海英.人文护理对精神科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7-9.

[4]赵立.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5):47.

(收稿日期:2015-01-14)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基于内镜下氩气联合电凝电切治疗胃肠息肉患者... 下一篇:ABCD评分法对神经内科住院头晕患者脑卒中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