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端端图》为例论中国古代屏风作用

时间:2022-05-08 02:30:01

以《李端端图》为例论中国古代屏风作用

【摘 要】屏风是古代社会中较特殊的工艺品,除了精美的装饰作用外,还在空间、时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政治社会中,也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古代人物画作品中,艺术家曾对其进行大量描绘,当代评论家也对其价值进行不断解读和猜测。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屏风的真正作用和含义,本篇将以唐寅《李端端图》中的屏风为例,结合作品画面和社会历史文化对中国古代屏风进行深度挖掘。

【关键词】屏风;空间;装饰;山水;地位

最早的屏风,实用价值占主要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多是土木构造的院落形式,严紧性较低,因此,屏风作为其中的装饰主要起挡风之用,也多以木材为主,较具观赏性的屏风会有大量镂雕、浮雕等元素装饰。由于屏风内部具有一定的绘画空间,因此也是最特殊的绘画媒介之一。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中,屏风也有较多的出现,例如唐寅仿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在原作人物关系的处理基础上,唐寅将空间分割处植入各类的屏风,使画面的空间扩展性和延伸性更强,也对不同的时空作出了合理的划分,是屏风展示类绘画作品的经典之作。仇英的《吹萧引凤图》对于屏风的刻画较弱,微露的屏风将摆放器物的侍女划分开来,也暗示了画中赏乐男子的另一时空动态――玩赏器物。《李端端图》是唐寅作于晚年的作品,表现的是发生于唐中晚期的一段民间故事。作品笔墨浅淡,精细的线描勾勒将人物体态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背景是一副以山水为主题的屏风,浅墨色的屏风把人物从单调的背景中衬托出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谐。关于屏风的具体作用,巫鸿在《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一书的绪论中做出了较完整的分析:从空间、地点的角度分析,屏风是“屏障”,用来分割时间和空间;从媒材的角度,它又可以理解成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从其暗含的喻意面,屏风又是作为政治、思想的桥梁存在。作为客观现实的模仿物,绘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绘画作品中的屏风图像也象征了社会生活中的屏风地位。在下文中,笔者将以《李端端图》中的屏风为出发点,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对屏风的表现分析中国古代屏风的现实意义。

1、空间装饰性

无论是作为空间部件还是绘画媒介,屏风都是被审视和欣赏的对象,装饰性,是其作为公共空间的部分之一的首要价值。在《李端端图》中,屏风内容是经典的近山远水式绘画,边缘则为深于主色调的绿色,绿色的边框并非一层不变,仔细观察,边缘内部有连续的环形装饰,大小不一,颜色也略微不同,使表框显得更饱满和富有层次感。大面积且连贯的深色将画面统一于同一空间中,与空旷悠远的山水画融合,为整幅作品营造出一派祥和的氛围。其次,画家对于屏风的内容着色也设计巧妙,浅色的衣衫周围暗色的山石,黑色的帽、发背后的空旷浅淡,都将人物的轮廓以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来。屏风的内容为山水画,紧挨男子的是近处的山石,笔触紧凑而苍劲有力,似男子威武的身躯;女子背后为远处的山丘,轮廓圆润而柔软,与女子婀娜的身姿相呼应。在创作中,画家更像是平面上的工艺师,在细节上的耐心刻画也足显对屏风装饰性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屏风的装饰性更被无限放大。从唐代开始,工匠们便开始在屏风设计上融合大量装饰意味较浓的元素,例如镂雕、木画、彩绘、螺钿i等,除了精湛的技艺,工匠们还需要有绝对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屏风,因此屏风多是华美和富丽的。屏风主人将之摆放在显眼的位置,极具美观性的屏风不仅使客人赏心悦目,也让主人心生欢喜。

2、时空分割性

在此作品中,屏风是画面中最“重”的角色,它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从左边对人物的包围到右边的“未完成”,足以暗示其面积之大,也显示作者对画面延伸空间的操控。竖直的屏风一方面将所有人物囊括其中,人物距离被拉近,空间的私密性瞬间被放大。与文人,被锁定在同一狭小的空间内,谈论私密话题,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艳情味道;另一方面,中间的转折线又将狭小的空间分为两部分,即主次空间。以屏风轮廓为画框,人物在空间中所占的位置足以证明人物的地位。此为屏风的分割时空的功能,就是屏风重要功能之一。例如在仇英的《竹院品古图》ii中,两面不同的屏风将画面空间巧妙分开,主场景与次场景相邻且完全隔离,毫不受其影响,更营造出一种层次感和时空感,画面内容被填充、丰富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屏风也在三维空间中有着隔离作用,将整体的房间分割为两部分,既削弱了空间的空旷冷清感,也为屏风前人制造了隐私性和安全感。古代宫廷内,帝王的宝座后多安放着华丽的屏风,雕刻精美、极度奢华,与金漆宝座紧挨。屏风与帝王朝向一致,将帝王的后部隔断,是防备性最弱的后背的最好屏障。也将对视的观者的视线阻断,使其不得不将注意力放置于屏风前的场景中。

3、情感承载性

屏风并非仅是家具的一种,更多层次上,则是个人思想的附庸品。绘画中的屏风可能表现的是作品虚构空间中的某些思想,也可能是创作者的自我暗示。而现实中的屏风,则更多是拥有者的思想象征物。唐代时期,人们乐于将自我情感表现在屏风上。唐代大诗人王维就喜爱做山水屏风,画家周也喜欢做仕女屏风……书画名家们将作品留于屏风中,也期望将个人情感通过特殊形式表达出来。诗人白居易为了表达对友人元稹的怀念,将其赠与他的一百多首诗抄在了屏风上,也因此有了“我题君句满屏风”的千古佳话iii。在唐寅作品中,屏风中的山水描绘便是其内在精神的表现:在高险的山峰上,两颗并不茂盛的树傲然挺立着,弯曲的树干紧紧的附在山石上。孤单的树生长在不易被察觉的地方,寂寞却坚韧着,是传统文人、更是唐寅个人气质再现,是他坎坷的身世和孤傲的个性的最直接暗示。

小 结

“舍则潜避,用则设张。立必端直,处必廉方。雍阏风邪,雾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一首东汉李尤的《屏风铭》iv,用端正的屏风讲述了人正直的品质。一句“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将没有生命力的屏风,赋予了人的精神:无论侍奉地位高的人,还是对待地位低的人,都不失掉它的常态。在被封建制度压制的中国古代,它既是社会等级的象征物,也是内心情感的宣泄物。每一件屏风都不是单一苍白的,它同每一个艺术表现形式一样,都背负着自身的使命。

注释:

i 钿,念dian。螺钿:把贝、蚌等软体动物的外壳经过打磨、抛光后,根据相应的厚度在家具上打出预留孔,用动物胶把处理好的外壳镶嵌在家具表面上的装饰手法。是中国特有的装饰手法。取自《木样年花-中国古代家具》于伸主编;牛晓霆,邵尉,赵国胜编写 / 2006.01 /百花文艺出版社

ii 素材取自《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是仇英《人物故事图册》作品之一,绢本水墨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iii 故事取自《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iv 全诗译文:不用它,它就潜藏躲避,用它,它就陈设伸张。立着时必定正直,处事时必定廉洁方正。堵塞风雅,抵抗雾露。侍奉上面,遮蔽下面,不会失去其常度。雍:通“壅”;阏:yan,阻塞。诗文选自《历代箴铭选读》马文熙编著 / 1987.05 山西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于伸.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马文熙.历代箴铭选读[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聂菲.中国古代家具鉴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我国大病保险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黔东南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