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节日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

时间:2022-05-07 11:03:17

浅谈传统节日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

摘 要: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本文将传统节日文化引入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从小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发扬我国的民俗文化,也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美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52-01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我们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这些节日大都伴随着许多的风俗活动,如祭祀、庆贺、纪念等民俗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当然每一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祀、纪念或是娱乐、热闹,而是综合了民族文化的天文、地理、历史、艺术、哲学、伦理等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传统的节日文化融入当前美术教育,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这样既起到了对传统华夏文化传承的作用,也能很好地激起孩子们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一、传统节日文化对美术教育的价值

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美术教育都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美术也就是简单的画画。这种想法是严重错误的,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误导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当学生长时间地处于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时,会越来越丧失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

其实,美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课程的传授,作为艺术的一种,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如果一直选择脱离生活的传授方式,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将注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将美术教育与中国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我们的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内容,通常包含了诸多的美术元素,如灯笼、年画、剪纸、窗花、泥塑等等,如果能把以前的这种传统节日文化运用到当代美术教育当中,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制作,进行体验式的教学,既是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起到一个很好的传承作用,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另外,传统的节日不仅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爱祖国、爱民族、爱亲人、爱自己的积极情感,也能够促进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很强的人伦情怀,重视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重视人间幸福。我国大部分的传统节日,也都寄托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情感。特别是传统节日中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庄严高尚的节日纪念与祭祀仪式,都蕴含着中国人民乐观向上、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爱社会、爱他人、爱生命的情感。这种丰富的情感性、社会认同一致性能够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情感信息,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促进开展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传统节日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的途径

(一)利用节日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

学校是对孩子们施加教育影响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同样也是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要想实现利用传统节日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文化意识,必须结合每一个节日的主题活动来开展活动。比如说端午节,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课程来传导美术的意识,让学生们尝试从其他渠道来吸收端午节这种概念和想法,再让学生通过对粽子的了解,来自己手工用卡纸制作一个粽子,这样既是对中华文化的完美传承,也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从而引进新的创作理念。

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几乎没有实践的课程,新课改之后,实践的课程增多,但教师并没有布置固定的主题,只是让学生一味的去制作,忽视了对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样并没有将教材很大程度的发挥,对我们的艺术事业的提高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讲解和挖掘,以固定的主题,让学生并对优秀的作品分析、解读,然后自己制作关于节日的实践课程,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二)参与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创造的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节日,是全民族人民用来纪念的重要日子。我们要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节日中,深刻的去体会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比如通过五月端午悼念屈原的活动让孩子制作手工粽子,用泥塑来制作屈原的人像;通过清明节为亲人扫墓可以让孩子用图画来悼念自己的亲人等等。在校园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模拟现实的具体情境,有效的激起孩子们对已逝祖先的悼念,对国家英雄人物的崇拜敬仰之情。

总之,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其本土化的风格特色显得格外重要。在学好西方先进的美术教育系统的同时,我们更要将自己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得到秉承。我们要多去挖掘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邃,去认识我国传统节日艺术形式的种类繁多和源远流长,再去将此融入于当代美术教育中,活学活用,将民俗艺术带入课堂,这也是当代美术教育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张秉山.中国文化之精神[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上一篇:三问去加盟化 下一篇:《小偷》:俄罗斯历史的伤痛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