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时间:2022-05-07 10:30:52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

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本色。究竟怎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

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摒弃虚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本真”,回归“原生态”。

一、摒弃浮华的教学方式,还语文课堂“实”的本色

教学活动中,一会儿教师提问,一会演示多媒体,一会儿教师讲解,一会儿学生小组讨论,一会儿表演课本剧……

忙忙碌碌一节课,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显得很热闹,但回过头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们不知所云。

这种教学方式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很热闹,实际上是无次序无意义的“满堂动”。

我们反对教师搞“一言堂”,反对整堂课讲析灌输,反对学生没有读读背背文本的机会;但是一味地讲求自主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及信息量又不够,动不动围在一起合作,一切都追随学生,完全消除教师的讲解,学生怎么能够凭着绝对的“自主”,进入阅读、书写和思考?

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千改万改不能抛弃“双基”,千变万变,变不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追求所谓的潮流模式,而踏踏实实搞教学,扎扎实实培养能力。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真正做到返璞归真,把一些比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时机有选择性地、有节制性地派上用场,未尝不是对时下盛行的各种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有益补充。

二、摒弃无度的课件演示,还语文教学“读”的本色

也许我们很难忘记儿时校园里荡漾着的朗朗书声,还清晰记得我们的老师课堂上那生动的讲解、恰当的启发、精当的点拨,让我们的生命与课文融为一体。然而,这一切在现代化教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却已远去了。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并深受教师们的青睐。我们并不反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运用不当很容易把语文课引入一个新的误区。例如: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她使用了大量的动态和静态的图片,还播放了十几分钟的录像,帮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看让人眼花缭乱的图片和影像,却失去了阅读这篇美文的宝贵时间,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荷塘月色之美,无法体会朱自清先生的语言精妙,一节语文课上成了一节摄影作品欣赏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让看课者品不出语文的味道。

课文中有个星星就出个星星,提了月亮就点出个月亮,研究画面代替了研究语言,课件板书代替了黑板板书。

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授课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更热闹,常常“声光电”齐上阵。可是,热闹并不等于高效。殊不知,美妙的画面,繁多的课件,怎能替代学生对文章品读、感悟和语言文字积淀?滥用多媒体技术,用教学手段的翻新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岂不是得不偿失?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实在精当。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死水一潭。

三、摒弃虚伪的激励,还课堂评价“真”的本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激励性评价。但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励性的评价变得虚伪了许多。

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学生刚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或刚结束一段课文朗读,老师马上说:“很好,表扬他一下!”于是,教室里立刻响起有节奏的啪、啪、啪三下掌声。紧接着是“嗨、嗨、嗨,你真棒!嗨、嗨、嗨,跟你学!”的赞扬声。整节课表扬不断,掌声不断。

还有的教师不管学生的说法是多么肤浅,多么荒诞走板,和自己的观点多么相左,都只有加以肯定、表扬的义务,而没有加以批评、纠正的权利。

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们,可能变得越来越浮躁,是非辨别的标准也会有所混淆。这种课堂评价难道就是所谓的师生平等吗?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

课堂评价不仅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本色”课堂评价不应只是一片赞扬声,也应有否定和纠正。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应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学生在教师客观、适宜的评价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并非让语文教学“打道回府”,回归到“灌输式”、“满堂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构建高效、本色的语文课堂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

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精湛解读,并藉此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师应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言语感悟和表达中的人,是健康美好言语生命的呈现者。

语文教学,师生直面文本,用自己的言语生命体验、领悟生命创造的真谛,去观照、陶冶、唤醒、点化新的言语生命,不期而然引发言语生命的自悟和顿悟的美好经历。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把语文课堂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三重境界就是对课堂潜质不断挖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学生有“学习潜力”,教师有“教学潜能”,语文课堂有“期待效应“,这都使语文教育潜质的开发成为可能,为开拓语言教育的新视野奠定基础。

“敬业才能勤奋,爱生才能快乐,厚积才能薄发。”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梦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书底的厚度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勤奋读书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乐于反思令我们拾遗补缺速成长——勤练“内功”,让我们专业提升;勤练“内功”,让我们聚沙成塔;勤练“内功”,令我们走进文本内核,实现艺术的取舍;勤练“内功”,令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展现教师应有的智慧和魅力。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为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升,我们就得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回归到朴素的原生态。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回归本真的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浮华洗尽见清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质朴和实效吧!

上一篇: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活动性教学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在教改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