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与分析

时间:2022-05-07 09:40:17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与分析

摘 要:分析目前我国贸易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加工贸易;可持续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我国加工贸易的当前呈现出发展迅速,且外资企业占主体,但其利益微薄,处于产业链低端,对于加工贸易的现存状况是否很大程度上拉动了我国GDP的增长,学界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叶克林(2001)认为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加工贸易利润微薄,且其中存在大量贸易摩擦,飞料走私,挤压正常贸易等问题,这在长期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周辉丽(2007)认为加工贸易出口额,增值率与人均GDP呈反向关系,进口额与人均GDP呈正向关系,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隆克强(2006)认为加工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流,尽管其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还表示,加工贸易对一国经济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加快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

二、我国加工贸易贸易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国际分工链中的低端环节,利润较低

在国际分工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销售环节利润高,中间的制造环节利润低。而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正是出于这样的环节当中,加工人员技术水平低,且近年来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劳动密集环节的竞争加剧,我国的人力资源和保税政策优势相对减弱;并且伴随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国内竞争更为激烈,厂商竞相压低价格,这使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中的获利空间进一步缩小。同时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压缩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利润空间,限制了其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相关度较低,且内外部发展不均

各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最初目标都是为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用加工贸易带动国外投资,进而运用其技术溢出效应等优势推动国内产业的发展。虽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的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就业问题,以及国内一些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相关程度较低,其推动效应比较有限。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还存在着内外部发展不均的状况。就外部而言,我国的加工贸易伙伴过于集中。其中美国,中国香港,日本,欧盟四大市场共出口3303亿美元,占全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9.9%,这导致我国内部地区经济差异进一步加剧,不利于我国经济总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建议

目前的发展水平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持续动力,但我国现存的加工贸易模式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出现了疲软的状况,针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技术创新,使产品向高附加值模式转变

技术优势是加工贸易发展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只有从这个根本点上出发才能增强和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工贸易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我国政府也应该鼓励跨国公司将技术含量高的生产环节向我国进行转移,利用其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我国企业技术的持续进步。支持跨国企业与我国本土品牌的合作研发项目,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对这样的企业予以适当的优惠,促进其成本的降低,保障其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保障其对我国经济持续推动作用。

(二)优化加工区域,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不断发展,其在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不断地减弱,鉴于此,国家应该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就东部地区而言,可以自主的由劳动密集型加工模式向资本密集型进行转移;而就中西部地区而言,由于其在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的相对优势,应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凭借其能源优势,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外部业务伙伴国方面,我国政府应该拓展出口市场,避免加工贸易进出口过于集中的现象出现。

(三)建立加工贸易的评估机制,提高其准入门槛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参差不齐,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及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相关部门的统一引导和规范化控制。因而,鉴于此,可以建立加工贸易的评估机制,由国家的商务部,海关,发改委等部门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条例,设立规范的市场准入条件,保障加工贸易行业健康发展,从而从政策和法律机制上,保障其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周辉莉.中国加工贸易静态与动态经济效应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7,(12).

[2]隆国强.对加工贸易的评价[J].经济研究参考,2003,(11).

[3]朱启荣,贺桂欣.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4]Hamada,Koichi.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Duty-Free Zon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974,(3).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