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怎样引导学生思考

时间:2022-05-07 02:16:22

语文课堂怎样引导学生思考

摘 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绽放异彩。

关键词:引导 思考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31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思考,使课堂跌宕起伏,让学习有张弛有度的流动感,也让语文课堂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那么,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语有趣。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一点不假,学习课文也是如此。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都要通过语言来进行。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在一开始上课时,教师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地引用一些名言导入新课,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不仅拓宽了课文内容,也有助于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更是对当今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在导入一篇新课进行教学时,如果能用几句有感情的叙述,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或出示一幅挂图,或在黑板上勾勒几笔,或用播放幻灯、录音等手段,借此吸引学生,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课伊始,趣亦生”。

2.设计有趣的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上的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设计有趣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思维不断深入。如,在讲《孔乙己》一文时,可开篇设计这样激趣的问题:“鲁迅先生写了很多的文章,有人问他最喜欢他塑造的哪个人物形象?他说最喜欢的形象就是孔乙己。他为什么对这个人物情有独钟呢?我们学习了《孔乙己》这篇文章就会找到答案。”这样,于无疑处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让学生想象更有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教授新课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题有关内容巧妙地设问,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思考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再现想象进入文字创设的意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文章的意蕴。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二、课堂教学精讲多练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

讲是练的基础,练是讲的继续。精讲多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技巧,让学生能够“自能读书,自能写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启发。其中“启”是前提,“发”是结果,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探究出答案。

学习是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讲得深入,让学生悟得更透彻,剖析出课文的重点和精髓,使学生领悟通透,能做到举一反三,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思考。

三、使用简洁而贴切的语言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手段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做到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动之以情,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再者,语文教师的语言还要逻辑严密,简练而深邃,做到晓之以理。还要做到言之有序,精心设计说话的程序。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时,可先让学生思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其了解“沉舟”、“病树”等都是意象,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理解:“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已宠辱不惊。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前进的步伐,只能妨碍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使用教学语言,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绽放异彩!

上一篇: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方法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