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古诗以美感,还学生以灵性

时间:2022-10-15 12:14:23

还古诗以美感,还学生以灵性

古诗,文字精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诚如培根所说:“读诗使人灵秀。”但小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等都感到遥远陌生,在理解诗意仅停留于“译”诗和背诵,而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则只是肤浅、表面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通过睿智的引导来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意境、内容的美,从而润泽学生的生命,积淀文化底蕴。

一、妙导入,感知形象美

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形象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形象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嚣,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光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而我适时配上班得瑞的轻音乐《春野》也正舒缓地流淌在整个教室中。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已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生活非常宁静,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情境。

古诗教学中,教者应是一名出色的向导,不是简单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地设计精美的导入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

二、抓“诗眼”,品味文字美

孟子说过:“观其人莫如眸子。”教学一首古诗,也应该抓住 “诗眼”,即关键的字词,要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正是诗人苦心经营、寓意最深的东西,在整个诗的结构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它,即抓住了诗句中的不同凡响之处,明白了作者的新奇的立意。

如古诗《池上》的诗眼是一个“偷”字。因为这个字突出了小娃的天真无邪和纯朴可爱,童心、童真、童趣跃然纸上,也表现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那如何指导学生来理解这个“偷”字呢?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文、查字典、想象、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等来理解的。

以下是针对这个环节的教学实录: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小娃是个小偷,在偷人家的白莲。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图。你们看,画上的小娃像个小偷吗?

生:我看不像,他非常快乐地撑着小艇,一点都没有做“贼”的那种慌乱。

生:还有,小娃不懂得藏匿行踪,让船冲开浮萍,池面上划开一道水路。偷是不会有这么大动作的。

……

师:真是善于思考!大胆想象一下,诗人看到小娃“偷采白莲回”这一情景,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他一定捻着胡须,笑眯眯地看着。嘴里还说着:“真是个调皮鬼!”

师:此时的白居易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他会偷偷地笑。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的很丰富。那么,我们的“无声老师”是如何解释这个“偷”字的呢?(学生纷纷查字典)

生:字典中的“偷”有五个意思,我认为在诗中是“瞒着人”的意思就是“偷偷地”意思。

师:小娃采莲子为什么要瞒着这些人呢?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娃年纪很小,撑小艇采莲子会掉下水,有生命危险的。

师:可是小娃实在太喜欢在风景如画的湖面上荡舟,所以只得――

生:瞒着大人们下湖!

师:可是小娃心中实在太想品尝甜美的莲籽了,所以只得――

生:瞒着大人偷采!

师: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尤 其要读出小娃的天真可爱和调皮!

上述片段,教者通过巧抓“偷”字,引导学生懂得原来这里的“偷”不是“偷东西”,而是瞒着大人“偷偷地”干自己喜欢的事!还从中悟到诗里除了小娃的偷采,还有诗人的偷看、偷乐的意蕴,可谓“一石二鸟”。

正因为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得学生对文字的品味更隽永,更富内涵美,教学的趣味性变得更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能静心揣摩,潜心体会流淌在古诗里的文字美,努力做到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出高质量的古诗教学课。

三、巧开拓,深化意境美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创造性地就其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交融,达到“神与物游”,就能陶冶美的情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只有走进去,跟着作者一同倾听农家院落里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而不时传来的阵阵笑声,细瞧山水道道,绿树荫荫、鲜花灼灼,才能感觉到辗转山重水复间、曲径通幽时的豁然开朗。于是,你的脑海中就浮现着“足鸡豚”“萧鼓”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的景象,这些淳朴的民风民俗把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烘托得淋漓尽致。

总之,作为语文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应时时把美的种子渗透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中,引领孩子们去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的“满园春色”,更让他们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真正实现还古诗以美感,还学生以灵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上一篇:论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