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07 12:31:09

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摘要】在西部开发新十年启动期,有必要弄清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和障碍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在研究产业转移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大样本和大数据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及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区的细分产业分布和转移趋势作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没有明显的西移趋势,从而提出西部承接应注重跨越式发展,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相对变动指数;区位商

1 引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年重点在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仍步履蹒跚,无法将本地资源与转移来的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因此,在研究我国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适应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在研究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国内产业转移和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研究也十分广泛。冯根福、刘志勇(2010)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张天平、刘友金(2011)主要研究转移后产业实现产业供应链的现实必要性,提出了承接地的产业升级策略。

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上地研究,缺乏数据支撑和实证支持。本文研究采用大样本和大数据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我们构建的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及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区的细分产业分布和转移趋势作实证分析。

2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2.1西部地区绝对优势产业分析

对于绝对优势的分析主要运用各省细分行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以及排位来度量。由于所涉及的数据过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数据,只作结果分析。

首先,西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大多取自自然资源。西部地区除了陕西、重庆、四川三个省市制造业方面在全国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之外,其他省市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大多集中在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方面,在制造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较少。西部地区产业产值占比居于全国首位的有云南烟草业、四川的饮料业,是全国的绝对优势产业;此外,产业产值占比居于全国前3位的有内蒙古的煤炭开采洗选业,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四川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些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取之于自然资源的产业,居于产业链的上游。其次,资源产业在西部地区分布较广,制造业在“西三角”地区集聚。

2.2西部地区相对优势产业分析

尽管西部各省市在全国的绝对优势产业数量很少,但就各地区内部各产业比较而言,西部各省市都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具体分析如下:

(1)西部地区各省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较多,细分产业在各省都有一定的集聚,但是集聚程度不高,大多数大于1的区位商都在数值1-2之间,没有体现比较大的集聚优势。

(2)就西部各省细分行业区位商在全国细分行业区位商的排位来看,有少量省份在细分行业上占据全国领先地位。比如,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10年区位商为4,在全国排位于第八位。四川省的饮料制造业2010年区位商为4.42位于全国首位。云南省的烟草制造业区位商为19.1位居全国之首。虽然整体来说西部地区细分行业区位商所衡量的集聚程度不高,但是在少部分行业也在西部地区有最优的集聚优势地位。

(3)占各省市区位商前三的行业虽各有不同,但大多集中于资源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4)西部地区具有相对优势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陕西和广西。由重庆、成都、西安组成的“西三角”是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高地。其中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区位商位居西部第一四川省的饮料制造业和陕西省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位列西部第一位。

2.3西部地区产业成长性分析

采用产业区位相对变动指数来考察西部地区产业的成长性。在考察期内,我国各行业均在增长,未出现衰退的情况。通过分析我们把相对增长指标大于1作为分界,研究了西部地区细分行业增长情况。得到以下结论:

(1)大部分省市在2005-2010时间段拥有相对增长率大于1的行业较2000-2005时间段多。

(2)我们把在两个时段相对增长指数都大于1的行业作为具有成长性的行业。在西部省份中具有成长性的行业比较集中于重庆、四川、陕西和内蒙古。

(3)另外,我们在考量相对变动指数的绝对数量大小之后还应该考量在这两个时间段中相对变动指标的变化大小。其中相对变动指标在这两个时段差异比较大的行业可以看作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比较迅速的行业。

3 政策建议

(1)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行业选择性和倾向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2)扶持具有成长性和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新兴技术产业化规模化的条件,不断打造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兴部门。

(3)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的提升,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必须加强政策引导。

(4)抓住机遇,进行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发展科技产业园区是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天平、刘金友.产业转移后供应链本地无缝连接与产业升级策略[J].求索,2011(9):1522

[2]刘金友、肖燕飞.基于区位视角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1(10):6368

[3]李泽民.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探究[J].学术论坛,2007(11):2429

[4]何龙斌.陕川渝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区位商分析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1(11):3135

[5]龚雪瑶.四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1(9):57

[6]吕连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大趋势[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11):2427

[7]冯福根、刘志勇.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2010(3):3034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包容性视角下产业结构与就业抑制性研究》资助成果,项目批准号:CDJXS12010008。

作者简介:

晏子琳(1989-),女,四川渠县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产业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就业。

上一篇:10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人所得税探讨 下一篇:天然林抚育间伐作业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