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本,用好“教材”

时间:2022-05-06 09:53:37

立足课本,用好“教材”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经走过了八年,记得开始实施的编写者介绍: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正是这句话,让我们觉得教学的素材更加丰富多采,用好“教材”,科学的理解和定位教材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因为没有规定的模式,不是单纯的“教教材”,便使得教材的“可塑性”很强,于是就出现了各类公开课,展示课和研讨课上不断上演着“偏离教材主旨的肆意肢解教材”的想象。那么我们怎样能够立足课本,用好“教材”呢?

一.细读教参,领会编写者的意图

教材的设置有必修五本和选修系列若干,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编写者的编写主旨和意图,搞清教学主线。在仔细研读教参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反问自己:为什么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板块分必修和选修两个片段讲述?为什么立体几何中不讲三垂线定理,不需要求复杂的二面角的大小?为什么新增了算法和流程图?为什么文科和理科的选修教材不一样?等等。在细读教参上,我们可以打开教材多读两遍,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努力使内容在衔接上顺畅,使教学设计一气呵成,浑然一体,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另辟新径”。

二.重视考纲,提炼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实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跟教学目标的定位有很大关系。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教学目标上黑板,这样教师强化目标意识,学生一节课后反思目标达成度如何。

现实中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新授课”被上成了“习题课”,而“习题课”又被异化成“解题欣赏课”,没有分析,没有点拨,没有引领,更没有提炼。教学目标中“了解,理解,掌握”目标不同,教学过程的实施就不一样。例如“对数函数”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会画对数函数的图象,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这样教学的重点就是“对数函数的性质”,了解层面的“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互为反函数”只是一带而过,不再强调“反函数”的概念。

三.关注过程,注重“情景”的设置和知识“生成”

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是复杂的,有部分表露出又爱又恨的情绪,部分偏科的学生甚至认为数学太枯燥,不能引起兴趣。新教材中,对情景引入做了很好的示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美好的情景:或是故事,或是问题,或是生活现象等,就会让学生减小压力,轻装进入课堂。

在知识的“生成”上,新教材作了很多探究,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这节内容,教材用一个前面用过的例子:已知四边形四点的坐标(可以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求四边形面积。课本给了两种方法,通过比较,法二比较好,再拓展到一般化,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改变了常规教学中“直接套用公式”的机械劳动这一局面。接下来在例三中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让“推导数学,应用数学”达到统一。

四.加强对例题和习题的研究,发掘教材的“附加值”

教材到目前为止,已经第4版了,在这个过程中,课本的例题和习题也做了一定的改动。抓住这些变化,就能够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度”。对课堂例题的讲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熟悉公式这一层面上,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进一步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参与中互动生成知识,发挥最大的价值。

课后设置的题目,分为练习和习题,习题中有“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探究・拓展”,我们的布置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有所调整,有所补充,努力使题目的设置有“梯度”,体现“变式”,能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在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敢于“封存”,避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是刚性的,是静态的,它只是从内容层面对“教什么”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和规范;而立足课本,“用好教材”,则是弹性的,它把技术层面的“怎么教”这一问题给了一线教师去创造,去发挥,这一刚一柔,相得益彰,必会让教学改革结出智慧的花。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意义 下一篇:浅谈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小学数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