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吉克族服饰艺术

时间:2022-05-06 02:06:50

新疆塔吉克族服饰艺术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塔吉克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其民族服饰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在直观形象的服饰质料、形制、色彩、结构之外,还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本文仅对塔吉克族服饰及其特点进行粗浅探讨。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期以来,这里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其中以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为世居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因而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呈现出丰富多采和极具特色的特点,在中国民族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它体现在民族服饰、民族音乐、器皿、美食、古迹、宗教建筑等方面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更具历史可考性。

“衣食住行”总是把“衣”,即服饰摆在第一位。她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服饰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无论是从社会的横断剖面还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服饰都是人类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识别和民族研究中也是重要依据和应注意的对象之一,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新疆的民族情况十分复杂,而各民族的特性:共同的语言、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使得区分和理解他们不在含混不清,尤其是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都和本民族的穿着服饰有关。谁是维吾尔族,谁是哈萨克族从穿着打扮上识别决不会搞错,他们总是以那么别致的方式向众人展示、流露着本民族的渊源文化。

民族服饰既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间爱好以及居住地区的气候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对于少数民族能纺出什么布料,缝制出什么样的衣服,生产出什么样的饰物,都是他们生产水平和工艺技术的表现之一。服饰在体现民族的认同感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具有巨大的作用。在直观形象的服饰及其质料、形制、色彩、结构上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而服饰的研究和考察在新疆各民族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仅就塔吉克族服饰作粗浅探讨。

塔吉克族服饰概览

自古繁衍生息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吉克人和不同时期从帕米尔高原西部东迁的塔吉克人构成了我国境内的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是我国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塔吉克”是这个民族的自称,在波斯语中含有“王冠”之意,他们世居在帕米尔高原,素有“世界屋脊的居民” 、“云彩上的人家”之称,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种植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现在约有居民3.35万,其中60%聚居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其余主要分布在附近的莎车、泽普、阿克陶和皮山等县。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少数民族的各种服饰,都是适应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塔吉克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喜欢在帽檐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因为生活环境、自然条件的差异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塔吉克族服饰无论是从质料、色彩,还是从式样、搭配来看,与其他民族相比都有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塔吉克族的服装主要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服装,这是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所致,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色彩的对比也是多元的,塔吉克民族服饰色彩的对比关系多以色相对比为主。例如红色和黄色,红色鲜艳,给人一种温暖之感,在冰雪高原上十分耀眼夺目。出于这种审美心理,塔吉克男女的皮靴多染成红色,订婚时男方送来的主要礼物也有大红头巾。新娘的盛装更是满身红:头披红头巾,辫梢系红丝穗,身穿红色长裙,外罩红色袷袢,脚穿红皮靴,连新郎的帽外也缠有红白两色相间的彩布,泼辣而微呈雍容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原来封闭落后的地区注入了活力并传来多方信息,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往来和互相影响,长期以来,塔吉克族牧民的衣服大多和柯尔克孜相似,农民的装束也基本上和维吾尔族相同。

塔吉克族妇女的服饰

塔吉克族服饰以妇女最为丰富,塔吉克妇女大都是编织、缝纫和刺绣的能手,她们几乎都能制作各种服饰妆扮自己,服饰艳丽夺目,大多以红色为主。她们编织的鞍垫、马衣、帽子、毛袜、手套、腰带等大多饰有图案,这些图案主要是花卉和几何图形,颜色鲜艳,花纹对称协调,十分美观。

几乎每位塔吉克妇女都喜爱穿连衣裙,在裙边、领口、袖口上绣有美丽的花纹图案,还喜欢用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物加以装饰。不同年龄阶段塔吉克妇女大都有其特定的服饰搭配。老年妇女一般穿兰、绿花色的连衣裙,年轻妇女和姑娘则穿红、黄花色的连衣裙。年轻妇女平时一般都穿衬衣,紧腿小口长裤,外套连衣裙,夏季在裙外加一个黑绒面的背心,冬天外面罩一件深色的棉袷袢。未婚女青年外出时常系三角形绣花腰带,臀后带后围裙;为了美观和保护裙子,已婚妇女常系彩色围裙。

服饰也反映了家庭的经济情况。解放以前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妇女多穿绸缎;洁白的沙巾从头上披垂下来,接近脚跟;四季服装各不相同。不富裕的妇女只穿布裙,土布做的背心。绝大多数只有结婚时穿一件绸衣服--向富户借来的结婚礼服。现在土布已逐渐被淘汰,各色花布、绸缎、尼绒成为基本布料,服装有了明显的四季差别,人们穿衣已从过去的遮体、保暖讲究舒适美观了。

塔吉克族妇女的发饰和头饰特点

民族的装饰习俗蕴涵着她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很早就诞生的一种精神欲求和能力,因此人类很早的时候便会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来装饰自己。塔吉克妇女常佩带胸饰、项链、耳环和发饰。源于原始的财产私有,装饰物在表现其社会等级时有“露富”、“夸富”的用意,她们用银联扣作装饰或用玛瑙作项链耳饰,都有显示富裕和尊严的用意在内(如图一)。

当然这种财产显示又往往和审美心理和原始崇拜联系在一起。究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相当一部分直接就是某种自然灵物崇拜或的“遗留”。在服饰所反映的自然崇拜中,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有些服饰,在自然宗教仪式或巫术魔法中就是最好的祭物或法器。尤其是伊斯兰教对民族服饰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寓意现在已演变为象征性的替代,比如有的塔吉克新娘结婚时用于装饰的银币联扣多被普通的白塑料纽扣代替,是由于更多的人家负担不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饰物在她们来说更多的是讲求装饰和美观,与原始的崇拜或显示富裕已不再联系很密切了。

已婚塔吉克族妇女不论年龄长幼,都戴用白布或花布做成的圆顶绣花小帽,塔吉克语称之为“库勒塔”,花帽均绣花,前边有沿,还有一个向上翘起的、可以上下翻动的翅。装饰图案除传统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外,还有方格图案、彩条图案、十字图案,这些都作为较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来。从造型上看,装饰图案主要采用极具塔吉克特色的线描式或近于线描式的以单线作纹样轮廓的手法,夸张、变形,同时,借助深浅不一的点,长短不齐的线,大小不等的面,似是非是的形,使之既富于变化而又和谐地组合在图案之中。在色彩安排上,追求对比强烈,常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使色彩艳丽跳跃。在结构上,则较多采用四方连续,讲求图案的整体效果,整个图案呈长条状包裹于帽子周围、领口或袖口,庄重不失活跃大方,显现出其民族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魅力。

塔吉克妇女外出时帽子上面还要另披一块大方头巾,这点也是很有特色的,其颜色不一:最早反映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文化也就染上了阶级的等级色彩烙印。有些反映的是纯粹的年龄和辈分级差,有的则反映家庭中的主从关系,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妇女外出时顶的盖头,其色有白红黄之分,反映纯粹的年龄差别。老人、中年妇女一般是白色,新嫁娘则披红色,小女孩多披黄色或绿色,忌用黑色。当她们骑着骏马在高原上疾行,鲜艳的头巾随风飘扬,英姿飒爽,别有一番风韵。

新婚妇女梳4条长辫,辫子上各佩带一排大的白色纽扣或银元等作装饰,这是已婚的标志。中年妇女留鬓发,长与耳下垂相齐,梳一条发辫。老年妇女也留一条发辫,但不佩带任何胸饰物。未婚的姑娘则不留鬓发,4条发辫上也不佩带纽扣等饰物,常用小铜链将辫梢连结在一起,显得十分雅致。妇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一块后帘,遮住后脑和两耳。青年妇女的帽子上镶有很多饰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缀有一排熠熠闪光、色彩华丽的银链和珠子,配以耳环、各种宝石项链和称为“阿勒卡”的圆形银胸饰,显得娇美、艳丽,楚楚动人。这些都表现了其民族性格和生活的不同追求,通过热情、含蓄、洒脱的生活方式来表现着他们的民族。

塔吉克族男子的服饰

塔吉克族男子大多头戴黑绒为面的绣着花边的圆筒形羊羔皮帽,身穿黑色条绒无领对襟长外套,系着腰带,腰间随身携挂着工艺精美的小刀 。

塔吉克族成年男子大多数常在衬衣外面穿黑色的“袷袢”(无领、对襟的长外套),系绣花布腰带,冬季外加羊皮大衣。男帽一般为“吐马克”(黑绒圆高筒帽),多以黑羊羔皮为里、黑平绒布为面,帽上绣有数道细花纹和一道阔花边,平时帽的下檐卷起,露出一圈黑皮毛。青少年则戴同样的白色帽。这种帽子不仅式样美观大方,戴上以后显得英俊威武,更重要的是它适合高寒山区的气候特点,遇到风雪时,拉下卷边即可遮住面颊和双耳,保暖御寒性能极好。

塔吉克族男女均穿长统皮靴、毡袜、毛线袜。皮靴用野公山羊皮做统,以牛皮、牦牛毛或骆驼皮做底,靴尖上翘。既轻便、防寒防水,又利于爬山和骑乘,以适应游牧的特点。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塔吉克族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在直观形象的服饰质料、形制、色彩、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具有工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深入研究和阐释新疆塔吉克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拓展和深化民族文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使这一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充分得以保存和发掘。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

作者简介:孙茜,女,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讲师,现从事美术教学与摄影教学工作。

上一篇:自贡灯会在传统民俗文化基础上的新发展 下一篇:网店摄影与传统时尚品牌广告摄影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