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成长路径的选择

时间:2022-05-06 04:37:4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成长路径的选择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只有立足现实、着眼于师生的未来成长,寻求发展定位,夯实管理常规,全面落实“和谐生态德育”思想和“有效目标教学”,扎实推进公民核心素养课程,才能让教育生活成为常态、生命的生态,学校发展与师生成长才会有根深叶茂的文化家园。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成长路径

在新型城镇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社会进程中,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势下,海南思源实验学校应运而生,顺势而为。作为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的一期思源学校,如何在现有生源、师资和管理团队的现实面前,找好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找好成长路径,既坚持国家课程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又能在夯实常规、形成常态的发展态势下,走好一条符合地区发展需求、适合师生发展需求、遵循学校发展规律的和谐发展之路?这是海南思源学校校长们着力思考、用心实践的大课题。

一、现状分析与发展定位

作为建省不到三十年的欠发达地区,海南的乡村教育之落后,是不到海南乡村走一走、看一看的人无法想象与相信的。虽然是特区之省,农村的校长与管理干部很少有机会去岛外观察与学习,教师研修机会更是少得可怜,“硬件之软、软件之缺”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也只是最近10年的时间,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推进与对口支援、帮扶,才使农村教育有了相当的变化。学生是质朴与野蛮并存,自卑与自负并存,缺少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家庭引导,家长大多处于“养而不教”的状态,或是“简单粗硬”的“急躁”状态,缺乏科学而规范的家庭教育;而且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又不对称、不衔接、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与矛盾。师资状态更令人忧心:专业优、管理严、职业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教师缺少,老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特岗教师处于招来难、留不住、调不动的困惑状态,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处于稀缺状态;而懂教育、会管理、善沟通、乐合作的“专业型校长”更是缺乏难找,而能引领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局长更是少得可怜,这是自然环境优美的海南教育的缺憾。作为教育扶贫性质的思源学校,又要实行学生寄宿制管理,其中的管理压力与困难,是只有经历过的思源人才能深刻地体验到与感悟到的。更令人头痛的是原生态的村落地缘与矛盾积累,更像是一把利剑悬在空中,无时无处不在给人以“紧张不安”与“忧虑”。

仰望星空,作为思源人,该如何找好学校定位,找到切入点、发展生长点,始终是作为校长昼夜难安的困惑与痛苦。痛定思痛,冷静分析,我们不能让农村家长失望,励志办好让农村学生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平民学校,让农村学生自信地走出家门、阳光地走出校门的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感恩教育示范学校,来回报以香港言爱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爱心人士和教育志士的期待与奉献。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我们还必须让思源学校成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老教师“冲电加油”的大课堂,管理团队打造的实践基地、新校长成长与发展的乐土。脚踏实地,任重道远。胸怀理想,上下探索、左思右虑,思源人只有认清目标、找准定位,才能迈开步子、走好路子、配好班子,各自找好位子。其中关键是学校干部做出样子,以身作则,先行先试,作出楷模,当好标杆。

二、夯实常规与规范有序

(一)全面落实“和谐生态德育”思想,扎实推进公民素质教育进程

首先,坚持“低起点、小步子、重安全、讲常规”的学生管理准则,从学生的学讲话、学穿衣开始,让学生讲普通话、文明话、从不穿拖鞋进课堂开始,从课堂常规落实抓起;进而让全体学生做礼仪操、团体操,唱礼仪歌、读书歌,读礼仪三字经,学国学经典,师生开展“读写绘”课题研究活动,开展读书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而且坚持每年一届的校园体育艺术节,培育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使其不仅热爱足球、排球、田径等系列活动项目,培养热爱书法、绘画、小制作等健康雅趣,而且使其逐步摆脱低俗诱惑的干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开阔视野,珍惜同学们的宝贵友谊,珍惜班主任及全体教师对他们的爱心教导与耐心规劝,使他们学会过健康、安全、文明的生活。其次,坚持落实“先学后教、共享探究、目标达成、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使“有效目标式、问题探究式、快乐合作式、体验科学式”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逐步走进学堂,让符合课标、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三合讲学稿”,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教师导学的“教本”,成为学校教研组校本研训的“研本”。第三,在立足课堂、坚持课标、活用教材、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专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教师研发“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其中,有王开贤老师的“贤运足球训练课”成为我校发展的特色生长点,曾获取定安县足球冠军,代表定安县参加全省中学生足球比赛,进入全省前六强;黄贤国老师的“书法绘画班”,每年都有毕业生进入海南师范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中、海南省国兴中学、海南省农垦中学和定安中学,每年九年级毕业班学生有90%以上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读书,为自身发展争取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二)全面落实“和谐生态教学”思想,扎实推进有效目标教学进程

面对教育信息化、学习自主化、合作团队化的发展大势,坚持立足课标、用活教材、尊重差异、发现潜能的教学原则,使学科教研组共编共用“三合讲学稿”,使国家课标落地、使教师整合现有资源,编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讲学稿”,让集体智慧得到碰撞与交流,使学生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师生既不偏离“国家课程”这一跑道,又能找到适合自己高度的“跳板”;让师生尝到甜头,使教有目标、学有方向,跳有高度,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习、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主体作用上,让师生成为协作学习的共同体,让课堂成为师生快乐学习的“大家园”。坚持“有效目标教学”的价值引领,让有效目标式、问题探究式、快乐合作式、体验科学式的教学模式逐步成为师生教与学的自觉行动,让学科教研组成为教师自身成长的精神家园与坚强后盾;进而引领教师学会做“微课题研究”,从自身工作中的困难、困惑出发,学会思考,形成课题,引领自身的专业化学习,学会读书、会研究、善实践、懂提升的学习型教师、研究型名师。其中,我校的傅绘景老师因学会了课题研究,获取“优秀”课题评价,被评审为“海南省科研骨干”,王家洲老师被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评审为“教育科研带头人、海南省立项课题指导专家”;黄贤国的美术作品《淫雨霏霏》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评审为“优秀”奖项,并成为“国家级收藏作品”。

(三)全面落实“核心素养课程”思想

扎实建构公民素养课程体系,立足时展需求、社会变革需要,着眼于公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坚持五级体系衔接,把“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培养雅趣、追求卓越”作为校本课程研发的价值目标取向。坚持以“培根向上、和谐向善、立德尚美、刚健自强、智慧致富、合作创新”的课程文化价值为引领,建构以语言文字素养、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社会素养、思维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素养、审美艺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公民法纪素养、精神文化生命素养、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指向的校本课程素养体系。让“立德培根、礼仪树人、学会感恩、担当责任”的德育教学,体现在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团队课、德育活动课、家长会、升国旗仪式和大型群体活动课之中;让“野蛮体格、传承美德、学会合作、追求卓越”的体育教学理念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特长展示与训练课之中,尤其要坚守“学会合作、乐于竞争、遵守规则、追求卓越、强身健心、分享快乐”的足球教学理念体现在足球训练课之中、足球联赛之中;让“学会发现、创造美丽、学会创新、塑造美好”的美育教学理念,体现书法与绘画的特色美术课之中,彰显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之中;让“求真严谨、合作创意、求新尚美、和谐向善”的实践教学理念,体现生动活泼、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让“感恩于心、外化于行、自尊阳光、自强奔放”的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体现在心理活动课与集体辅导课之中;让“立家树人、为国育才、身教言传、家风方正”的家教理念体现在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活动之中。

(四)全面落实“生活教育实践工程”扎实推进生活环境育人工作

充分发挥生物老师的专业优势,引导师生学种蔬菜,让“芳馨菜园”洋溢生命的绿色;发挥生活老师的优势,引导住校生学会自我管理,合作沟通,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在团队生活中成长与进步,引导男生学做“刚健自强的东方绅士”,引导女生学做“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掌握生活常识与生存技能,学会紧急避险与安全防范,防止非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坚持每年一度的安全与消防演练,让师生体验在危急情况下自我救助、团结互助的重要性,掌握安全常识,提高自我避险的安全意识,避免群体安全事故与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建构常态与形成生态

新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成长必须从生源、师资与管理团队的现状出发,坚持课程专业标准、学校管理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找好师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找好教学常规工作的着力点与突破口,找到校本研训常规的关键点,聚集学生行为常规和教师教学行为常规、管理干部行为常规,让常规转变为常态,进而形成学校发展的文化生态。其中,引导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读书与交流,无疑可以促进其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检测与考试评估、教研等常规工作走向有效与实效,这更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最佳选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追求卓越的最佳选择,更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活品质提升的最佳选择,是学校文化生成特色、积累传统优势的必然选择。而学校一旦形成学习与研究的科研氛围,形成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校园里就生成巨大的文化磁场和无限的生命能量,家长、政府、社会就会凝聚成教育合力、文化形象力、发展驱动力,学校就会驶向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王家洲 单位:海南省定安县仙沟思源实验学校

上一篇: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分析 下一篇:失地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