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不能照搬“印度经验”

时间:2022-05-06 04:31:32

中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不能照搬“印度经验”

有人主张印度和中国同是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基本国情相似,印度在软件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其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发展经验也就值得我们借鉴。但笔者认为,由于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中国不能照搬“印度经验”。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在借鉴其保护知识产权的经验时要慎重选择、仔细考量。

有人主张印度和中国同是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基本国情相似,印度在软件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其保护软件知识产权的发展经验也就值得我们借鉴。但笔者认为,由于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中国不能照搬“印度经验”。

印度实施了较严格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但基于一个前提:印度软件产业主要以OEM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会和发达国家的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跨国软件企业产生冲突;相反,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充分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是开展软件外包业务的先决条件。所以,印度实施严格的软件知识产权是其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必然选择。

但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印度经验”。首先,中国在软件外包方面与印度相比,从语言(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或人才(印度有大量的软件工程师在硅谷工作或创业,他们将大量的软件外包订单带回印度)、或文化关系(印度曾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亲西方的文化关系使其较容易获得欧美企业的认可)看,均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中国既要争取软件出口或获取软件外包的订单,实现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又要避免和印度在欧美的软件外包市场上直接竞争。

其次,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既要肯定软件出口的积极带动作用,更要注重国内广阔的软件应用市场。与印度收入两级分化的经济结构及由种姓制度文化决定的政治及社会结构不同,良好的工业及经济基础使得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巨大的实施信息化的空间,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得居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这些都为中国软件企业发展自主知识软件产品(特别是中文应用软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的软件企业在给跨国公司和国外客户做好代工的同时,更要做好准备与跨国公司抢夺国内市场。因此,中国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建设不能照搬“印度经验”,应该根据自己的软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适时制定和修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措施。

根据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国软件产业在做好软件出口和代工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必须强调自主技术创新,强调产业结构高端利益。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有人认为可以依靠引进外资,通过跨国公司在国内投资设厂、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外溢,学到先进的技术,或依靠市场换技术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然而,实践证明在汽车、民航飞机及计算机等领域,中国仅获得了制造能力,多年的加工组装生产或本土化生产并未使中国获取这些产业的关键技术及独立研发的能力,大量的利润被跨国公司赚取。

本土技术能力的发展已被证明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贫穷减少的关键因素。这种能力决定了该国对外国技术的吸收和应用水平。最直接的衡量技术转让是否成功的单项因素是本土技术能力能否早日涌现。因此,中国要发展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软件产业,就不能只依靠拿来主义,必须鼓励民间和企业自主开发各类系统和应用软件,创造适合国内企业软件技术创新的环境。特别是要注重创造合理的软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双向贸易条件和制度条件对竞争优势的发挥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中国处在由技术知识进口国向技术产品出口国转变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战略非常重要,如果不全面,不“整体”,不注重保护自己,就会陷入相对不利的国际分工格局,并使之固化。软件知识产权战略,不光要考虑信息产业的发展,还要考虑信息化成本;不光要考虑研发技术的激励机制,还要考虑购买和应用技术的转化成本问题。在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规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保证国民待遇、保护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及公众健康等原则,同时也有条文明确规定:“可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权利持有人滥用知识产权”。最新出台的《外贸法》规定“限制知识产权权利人在对外贸易中滥用其专有权和优势地位的行为”,这是向着建立国家整体知识产权战略系统具有转折性的一步。中国的软件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也应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作者为某研究院IT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企业如何规避言行不一的陷阱 下一篇:管理软件该不该有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