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孩,风风火火闯美国

时间:2022-05-06 03:55:07

中国男孩,风风火火闯美国

他希望无论在地球上哪一个角落,中国人都要以祖国为荣,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成为校园新闻人物

几年前,初中毕业的陈晓松顺利地拿到了美国纽约中国城苏域柏高中的邀请函,年仅15岁的他飘洋过海,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陈晓松的老家在福建省连江县晓沃镇,他是随在美国开餐馆的爸爸妈妈合法移民到美国的。他就读的苏域柏高中是纽约中国城附近的一所三流公立高中。尽管这所学校连一个操场也没有,但是陈晓松对美国的高中教育感到十分新鲜,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学习方式。他十分喜欢美国高中宽松的课堂环境,尤其是选课制度。美国的高中课堂环境非常轻松,学习更像是在“玩”。学校鼓励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出对知识浓厚的兴趣来。学生在上课时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提问,不举手也可以。如果你认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是错误的,可以大胆指出来。老师鼓励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经常给这样做的学生加分。

一次,一位教师在向同学们讲几个面积较大国家的概况时,惟独没说中国。陈晓松立刻站了起来,大声说:“China,too!(中国也是!)”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奇怪的眼神,他从容地跑到黑板前,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幅中国地图,接着用流利的英文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面积、人口和发展情况。他的演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Chinese,great!It’s very great!(中国人,真棒!) ”

两个星期后的一堂哲学课上,陈晓松将自己制作印刷的《中国简略》这本小册子发给了老师和同学,册子的封面用中英文写着:China,very great!(中国,很棒)陈晓松的目的是想让这些外国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没想到,老师和同学们被册子里面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看到陈晓松有空闲时间,就缠着他问有关中国人物、习俗、风情等方面的问题。陈晓松每次都微笑着耐心解答。

从此以后,陈晓松一下子就成了校园里的新闻人物。走到哪里,都能引起认识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钦佩的目光。

创办“中国人俱乐部”

一次偶然的事件,深深地刺痛了陈晓松。一天,陈晓松和几个中国同学在操场边的林阴道上聊天,忽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个足球,砸在其中一个同学的眼镜上,眼镜碎了,玻璃渣扎得那位同学满脸是血,他捂着眼睛痛苦地在地上打滚儿,陈晓松急忙把他扶起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陈晓松一辈子也忘不了。所有的中国同学都跑开了,没有一个人帮助他们。陈晓松一边给同学止血,一边寻找肇事者。不远处,一个身材魁梧的美国黑人学生正踩着足球,一脸坏笑和桀骜不驯的样子。当陈晓松看他的时候,他还故意摊开双臂,耸了耸肩,他的动作引来身后一大堆人的哄笑。

血气方刚的陈晓松被这一幕激怒了,他冲过去找那个黑人学生理论。但瘦小的他哪里是人家的对手,他被那帮人推倒在地,打得鼻青脸肿。就在这时,保安赶过来了。保安要他找几个中国学生作证,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更可气的是,一个同胞竟说他是日本人,陈晓松特别伤心,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看得起自己,应该理直气壮地做人。

陈晓松决定给学校里的中国学生上一课,他想起了吉鸿昌将军在美国的故事,他也在胸前挂了个“I am a Chinese!(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昂着头在校园里走来走去。2002年5月,陈晓松在学校里创办了“中国人俱乐部”。

在俱乐部里,陈晓松一方面给大家讲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他们认识到不只是美国文化是优秀的,让他们逐渐地摆脱自卑心态;另一方面辅导同学们学习,让大家的功课在全校出类拔萃;他们还自行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能。经过陈晓松的努力,在学校的几次考试中,中国学生都占前三名,运动会上也是中国人拿冠亚军。

“中国人俱乐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就连那些自以为是的美国学生也对黄皮肤的中国孩子刮目相看。

洋教师申请加入

2003年7月,陈晓松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域柏高中毕业。喜欢理工的他申请了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哥伦比亚等16所大学。结果,他被除加州理工外的15所大学同时录取。他最终决定选择了麻省理工大学。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头几个月,陈晓松到处走访学生,发现很多外国学生根本不了解中国,很多人问陈晓松中国的妇女是不是都裹脚,不用出去做事;男的是不是都穿长马褂留长辫子……这些话让陈晓松感到意外和震惊。他们对中国了解得太少了!甚至有些中国同胞和华裔也不太了解中国,这就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他在学校的醒目地方贴了几张“中国人俱乐部”的大海报,他的俱乐部又开张了。这是麻省理工创校以来第一次有中国留学生张贴自己的海报。陈晓松的海报吸引了大批学生和老师前来观看,有大声叫好的,也有摇头的。一位南非黑人学生却大吼:“Chinese, small!”陈晓松截住他,义正词严地说:“你错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我想请问你,你的民族不也是被霸权主义所歧视吗?当他们把战火烧到你的国家时,能帮助你们的也只有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大国。不是吗?”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了旁观者的大声叫好,这位非洲黑人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陈晓松的话也引起了一位教授的注意,他就是麻省理工赫赫有名的教授――克拉克先生。克拉克大声地喊道:“说得好!”他上前握着陈晓松的手连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他说的竟是流利的汉语。原来克拉克教授是个中国迷,非常热衷中国文化,家中还有不少的中国收藏,如国画、景泰蓝等,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到中国去,踏遍中国的山山水水。他说很想加入“中国人俱乐部”,来了解中国这个美丽的国度。陈晓松热情地接纳了他。他和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麻省理工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但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扎实的功底和优秀的综合能力,使陈晓松很快就融入了麻省理工的快节奏,成了学校的佼佼者。

2003年,中美贸易大战升级,人民币的稳定导致了美中贸易逆差的逐步扩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要挟中国,要求人民币增值。针对这种情况,陈晓松发表了《金融风暴后人民币的走势剖析》论文,对人民币不应增值作出果断的判定。这一尖锐而精辟的观点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触及了某些国家的利益。美联储派人秘密接触陈晓松,希望他收回论文,结果却遭到拒绝。

让中国人走到一起

“中国人俱乐部”正红红火火、发展壮大,陈晓松又把触须伸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网页,将“中国人俱乐部”搬进了广阔的网络世界。他希望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中国人都要以祖国为荣,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时刻不忘为国争光。

不久前,陈晓松利用宝贵的课余时间开始写一本自传体书,描写他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农村孩子通过一步一步的奋斗成为一个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简称)的学生的。为写这本书,他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包括如何申请上美国最好的大学。

陈晓松说,以一流的美国大学为例,在考生申请的时候,学校对考生的要求分为两大类: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各种考试的成绩。第一是GPA,就是你在高中上过的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第二是SAT或者ACT成绩,简单说就是美国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跟国内的高考有一点相似,但是不像国内高考那样,只要考生上了分数线就可以上任何学校。比如MIT,即使你考上满分也看都不看,甚至不收你。因为他们要求你的硬件跟软件都要好。软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课外活动,第二是推荐信,第三是大学申请短文,第四是面试。

到MIT和哈佛读书的中国本科生,绝大多数是靠学校的奖学金读书的。

陈晓松每年的全额奖学金是38000美元,包括贷款和每周一定小时数的打工收入。他总结说:“美国只有MIT、哈佛、普利斯顿和耶鲁这四所大学将外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同等对待,而其他的大学对待国际学生都有区别。比如斯坦福大学,它每年录取5000个新生,如果对每个人都同等对待的话,就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麻省理工的基金和斯坦福差不多,但是它每年只录取900个新生,当然可以向每个学生提供奖学金了。”

陈晓松想向国内打算申请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们转达:放心地申请美国的一流大学,不要被网上看到的每年三四万学费和生活费吓住,你只要考上MIT和哈佛,学校肯定会为你解决钱的问题。原因是它们有钱,希望找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来念书。你毕业以后会非常感激这所大学,将来你富裕了,一定会捐钱给母校,继续资助那些世界上最聪明的穷学生们。

上一篇:逃避教室的尖子生 下一篇:自主选拔试点高校增至59所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