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间谍称谓考

时间:2022-05-05 08:34:37

间谍有很多称谓,大部分于隋唐之前业已存在,也有一些至唐才出现。笔者不揣浅陋,将隋唐史料中的间谍称谓罗列出来,予以粗略分析和考订。

间:《辞源》解释为“间谍”1。《汉语大词典》2、《汉语称谓大词典》3亦作“间谍”。《新唐书・梁师都传》载:“诏夏州长史刘、司马刘兰经略之。获生口,纵以为间。”4

间人:《辞源》解释为“探子,间谍”5。《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指潜入敌方,侦察情况,刺探情报,进行颠覆活动的人”6。《汉语称谓大词典》7、《称谓大辞典》8解释为“间谍”。《新唐书・武士逸传》载:“为刘武周所执,尝遣间人陈破贼计。”9

间使:《辞源》解释为“负有伺隙行事使命的使者”10。《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密使。暗中派往敌方进行反间或侦察等活动的使者” 11。《汉语称谓大词典》解释为“伺机行事的秘密使者”12。《称谓大辞典》解释为“古代使者的一种,有伺机行事的使命”13。《中国古代间谍史话・历代间谍称谓》解释为“以外交使节的公开合法身份进行情报刺探的间谍”14。《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俭)君墓志铭》载:“于是独孤怀恩谋以众叛,阴遣间使连结武周,仍伺太宗入城,执以降贼。”15

诡间:《新唐书・王忠嗣传》载:“军中士气盛,日夜思战,忠嗣纵诡间,伺虏隙,时时出奇兵袭敌,所向无不克,故士亦乐为用。”16又《旧唐书・王忠嗣传》载:“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17由上推断,“诡间”亦为间谍称谓。

谍:《辞源》解释为“间谍,细作”18。出处用的是《左传・宣公八年》的材料,《经典释文》:“间也,今谓之细作”19。杨伯峻说:“今曰间谍、侦查员。魏、晋以迄唐、宋以后,俱谓之细作。”20《旧唐书・李晟传》载:“贼将姚令言及伪中丞崔宣咸使谍觇我军,为逻骑所得。”21

谍人:《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间谍;暗探”22。《汉语称谓大词典》23、《中国古今称谓全书》24作“间谍”。《资治通鉴》载:“姚令言等屡遣谍人觇晟进军之期,皆为逻骑所获。”25

谍者:《汉语大词典》解释为 “间谍,暗探”26。《汉语称谓大词典》27、《中国古今称谓全书》28作“间谍;侦探”。《唐人称谓》解释为“刺探敌情的人”29。《奉天录》载:“延赏使谍者察其不虞,知其无备,假东川之师,出其不意,掩而取之,枝叶皆伏诛。”30

觇:《间书・释间》将其作为间谍称谓。31《贞观政要・议征伐》载:“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酋帅执失思力入朝为觇。”32《大唐创业起居注》载:“城外觇入驰报,帝曰:‘我知之矣。’”33

觇人:《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探子”34。《汉语称谓大词典》解释为“古代的侦察人员”35。《新唐书・高丽传》载:“候骑获觇人,帝解其缚,自言不食且三日,命饲之,赐以。”36

侦者:《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侦探敌情的人”37。《资治通鉴》载:“贼将崔乾于陕郡西潜锋蓄锐,卧鼓偃旗,而侦者奏云,贼全无备。”38

觇者:《旧唐书・哥舒翰传》载:“贼将崔乾于陕郡潜锋蓄锐,而觇者奏云‘贼殊无备’,上然之,命悉众速讨之。”39

人:《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刺探情报的人” 40。《汉语称谓大词典》解释为“侦察刺探情报的人”41。《唐语林》载:“大中初,云南朝贡及西川质子人数渐多,节度使奏请厘革。有人录诏报云南,云南词不逊。”42

伺:《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指刺探的人”43。《汉语称谓大词典》解释为“侦察对方情报的人”44。《资治通鉴》载:“韦皋复与东蛮和义王苴那时书,使伺导达云南。”45胡三省注:“伺,刺探之人也。”

细作:《辞源》解释为“间谍,密探”46。《唐人称谓》解释为“细作,谓暗探,间谍”47。李德裕《论镇州奏事官高迪陈意见二事状》:“切要王宰、石雄、义忠常密遣细作探侦48,知诸处抽兵来,即不要战。知抽兵却兵虚处,即入兵攻讨。”49白居易《请罢兵第二状》:“臣伏闻回鹘、吐蕃,皆有细作,中国之事,小大尽知。”50

游侦:《汉语称谓大词典》解释为“间谍”51。白居易《再言承璀疏》:“回鹘、吐蕃常有游侦,闻讨承宗,历三时无功。则兵之强弱,费之多少,彼一知之。乘虚入寇。渠能救首尾哉!”52

耳目:《辞源》解释为“刺探消息的人”53。《汉语称谓大词典》解释为“喻称刺探消息的人”54。《称谓大辞典》解释为“称替人刺探侦察消息的人”55。《旧唐书・崔仁师附传》载:“时桓彦范、敬晖等既知国政,惧武三思谗间,引为耳目,使伺其动静。”56

乡导:《称谓录》把“乡导”列入“奸细”57,亦可知其为间谍称谓。《隋书・周罗传》载:“陈裨将羊翔归降于我,使为乡导。”58

“察事厅子”也称“察事听儿”、“察事”,是唐代李辅国所建立的间谍机构的成员的名称。《旧唐书・李辅国传》载:“常在银台门受事,置察事厅子数十人,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推讯。”59《新唐书・李辅国传》载:“常止银台门决事。置察事听儿数十人,吏虽有秋豪过,无不得,得辄推讯。”60《资治通鉴》载: “置察事数十人,潜令于人间听察细事,即行推按。”61《旧唐书・李岘传》载:“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潜令官军于人间听察是非,谓之察事。”62

察子:《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探子;官府的密探”63。《广陵妖乱志》载:(吕用之)“召募府县先负罪停废胥吏、阴狡兔猾者,得百许人,厚其官佣,以备指使。各有十余丁,纵横闾巷间,谓之‘察子’。至于士庶之家,呵妻怒子,密言隐语,莫不知之。”64此对宋代间谍人员的称谓产生影响,《能改斋漫录・事始》载:“探事察子,近世官司以探事者,谓之‘察子’。按,唐高骈在淮南,用吕用之为巡察使。用之募险狯者百余人,纵横闾巷间,谓之察子,此其始也。”65

寻事人:《资治通鉴》载“陈敬多遣人历县镇事,谓之寻事人,所至多所求取。”66

步探子:《资治通鉴》载:“尔速遣步探子将数十人分道追走者,自以尔意谕之曰:‘仆射幸不出寨,皆不知,汝曹速归,来旦牙参,勿忧也。’”67胡三省注:“步探子,遣之间步以刺探敌人,因名之。”

1《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P1764。

2《汉语大词典》卷12,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P73。

3《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407。

4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87《梁师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3731。

5《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P1764。

6《汉语大词典》卷12,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P75。

7《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407。

8《称谓大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P389。

9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06《武士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5837。

10《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764页

11《汉语大词典》卷12,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P80。

12《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407。

13《称谓大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P389。

14 褚良才著:《中国古代间谍史话》,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P461-462。

15 周绍良等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显庆006《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俭)君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P89。

16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33《王忠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4553。

17 刘等撰:《旧唐书》卷103《王忠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3199。

18《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P1581。

19 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卷16《春秋左氏音义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245。

20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之《宣公八年》,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P696。

21 刘等撰:《旧唐书》卷133《李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3667。

22《汉语大词典》卷11,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P331。

23《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98。

24《中国古今称谓全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P696。

25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231德宗兴元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P7434。

26《汉语大词典》卷11,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P332。

27《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98。

28《中国古今称谓全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P696。

29 牛志平、姚兆女编著:《唐人称谓》,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P109。

30 赵元一著:《奉天录》卷2,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P14。

31 朱逢甲著:《间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P28。

32 吴兢撰:《贞观政要》卷9《议征伐》,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P471。

33 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五月丙子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P8。

34《汉语大词典》卷10,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P336。

35《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78。

36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20《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6193。

37《汉语大词典》卷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P1539。

38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218肃宗至德元载,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P6967。

39 刘等撰:《旧唐书》卷104《哥舒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3214。

40《汉语大词典》卷11,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P104。

41《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092-1093。

42 王谠撰:《唐语林》卷2《政事下》第152条,中华书局,1987年,P97。

43《汉语大词典》卷11,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P104。

44《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093。

45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232德宗贞元三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P7485。

46《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P1311。

47 牛志平、姚兆女编著:《唐人称谓》,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P109。

48《全唐文》所载“探侦”中间有“知”字,疑是衍文,今从《李文饶文集》。

49 李德裕撰:《李文饶文集》卷17《密状・论镇州奏事官高迪密陈意见二事状》,四部丛刊本;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02《李德裕・论镇州奏事官高迪陈意见二事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7211-7212。

50 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卷59《奏状二・请罢兵第二状》,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P1252;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67《白居易・请罢兵第二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6787。

51《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1159。

52 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外集卷下《文・再言承璀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P1550;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66《白居易・再言承璀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6777。

53《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P1372。

54《汉语称谓大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227。

55《称谓大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P214。

56 刘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2622。

57 梁章钜撰:《称谓录》卷30《奸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P468-469。列为“奸细”称谓的还有奸细、细作、间谍、谍、谍贼、游侦、邦谍、。

58 魏征等撰:《隋书》卷65《周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P1524。

59 刘等撰:《旧唐书》卷184《李辅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4760。

60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208《李辅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5880。

61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乾元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P7073。

62 刘等撰:《旧唐书》卷112《李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P3344。

63《汉语大词典》卷3,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P1595。

64 罗隐撰:《广陵妖乱志》,见《罗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P249。《新唐书・高骈传》(P6397)、《资治通鉴》(P8265)、《太平广记・妖妄三》(P2305)亦载有其事。

65 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2《事始・探事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P21。

66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254僖宗中和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P8263。

67 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255僖宗中和四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P8308。

上一篇:浅议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下一篇:20世纪80年代史学概论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