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策略

时间:2022-05-05 02:47:20

浅谈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策略

【摘要】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会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幼儿科学经验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自身操作某些物体,在和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幼儿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探索精神;策略

主动探索不仅仅是一种学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独立自主地投身于学习中。科学本身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门学科。幼儿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科学信息。所以要想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需要幼儿教师传授给幼儿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科学教育经验,认为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自由、主动的探索环境

幼儿年纪尚小,容易对一些陌生的事物和环境产生抵触情绪。相反,自由和谐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幼儿安全感,还能激发幼儿积极性。所以,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注意为幼儿营造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各类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其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边角,为幼儿提供一个独立的科学活动场所。在该场所中,幼儿扮演的是小主人角色,而教师主要扮演幼儿的帮手和参谋的角色[1]。

例如在《美妙的声音》教学中,教学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敲打来寻找美妙的声音。在幼儿敲打瓶子时,瓶子便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幼儿欢呼雀跃。在这个时候,幼儿教师再指导幼儿往瓶子内注入多少不等的水,在注入水的同时敲打瓶子,反复尝试几次,有幼儿便会发现随着瓶子中水量的变化,瓶子发出的声音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方法敲打瓶子便能够模拟出“哆来咪”的声音,于是就可以演奏简单的曲子了,然后由教师指导幼儿一边敲打瓶子,一边唱歌曲。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仅培养了幼儿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还培养了幼儿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反,假如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担心幼儿不守纪律,凡事均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安排和指挥来开展,那么整个教学氛围便显得死板而严肃。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感到压抑,不利于幼儿随心所欲地去思考和探索,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二、提供丰富、适当的操作材料

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是诱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刺激物。幼儿在对材料摆弄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探索。教师应该将科学教育的要求蕴藏在材料中,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索能力。幼儿教师在为幼儿投放材料时,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材料的数量要足够,充分满足幼儿主动操作;二是材料能够符合幼儿兴趣和需求,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操作;三是材料具有开放性特征,能够激发幼儿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尝试。基于年龄特点,幼儿科学教育必须在相对稳定的主题环境之下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提前对科学教育进行布置,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以便让幼儿更快地熟悉游戏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进入中班或者大班之后,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与小班幼儿在思维上存在明显不同,对于科学教育活动也出现了较为独立的想法:除了希望自主选择游戏玩具,自主选择游戏玩伴之外,还希望参与设计游戏过程。教师应当在幼儿游戏区域投放大量低结构材料玩具,让幼儿自主选择玩伴与游戏;在游戏活动开始之前,尝试让幼儿自主设计游戏,选择材料与主题。实践证明,幼儿在开放自主的教学中往往会创造出意料之外的游戏活动[2]。

例如,幼儿冬天进行“冷饮店”游戏,亲手制作冷饮;受电视情节影响,玩起了“开坦克”游戏;此外还进行了非常具有生活气息的“摊煎饼”“我和镜子做游戏”“喂小猫”等活动。虽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会将教室弄得乱糟糟的,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所有教师都感到惊奇。又如,在开展“不倒翁”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提前为幼儿准备好他们所需的木片、纸片、橡皮泥、线团等材料。在此情况下,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有的给不倒翁扎上辫子,有的给不倒翁粘上脚,有的则用橡皮泥压住不倒翁。这样就将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利用科学游戏调动幼儿主动性

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思维也才更加敏捷。从大量的科学教育实践可知:在科学教育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很有帮助,能让幼儿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维果斯基指出: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水平高于其他活动。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娱乐,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游戏中找到了快乐,发展了自己。游戏是孩子们生活、成长、发展的重要伙伴。因此,教师要将游戏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欢畅中全面发展,快乐成长[3]!

例如,幼儿教育中积木游戏是很常见的。如果教师仅仅要求幼儿模仿自己来摆积木,则会限制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更广的自由活动空间,合理进行引导,让幼儿能够自由发挥,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这样,幼儿除了可以用积木摆出正方体、长方体等规则形状以外,还可以摆出很多不规则形状。又如,在猜谜语游戏活动中,若是幼儿的答案不同于教师的标准答案,教师应避免一味纠正,而是要做好引导,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分析幼儿得到这个答案的原因。如此一来,可以将幼儿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幼儿才敢于质疑,为创造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四、为幼儿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

在科学教育活动后,幼儿通过主动探索必然会产生独特的发现、感受和体验,进而激发出表达的欲望和潜力。开展交流,有助于幼儿对头脑中的模糊信息进行梳理,寻找出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总结自身自主探究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跟其他幼儿的不同观点产生碰撞,最终形成共享经验,有助于幼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发现,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的科学教育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为“到底是晴天好还是雨天好”,正方幼儿说:“晴天好。因为晴天的太阳照着舒服。”反方的幼儿反驳:“晴天不好,假如一直晴天便容易引起干旱。”……在q论活动中,每一个幼儿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即便平时不爱发言的幼儿也争先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考虑到个别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交流过程有助于提高其连贯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可以教幼儿一些交流技巧,以便幼儿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另外,交流活动还能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使幼儿获得他人的肯定,激发了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主动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要仔细观察并适时介入活动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袖手旁观,而是应该仔细观察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并适时介入,指导,这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义。幼儿教师对幼儿表现进行观察的目的在于弄清楚应在什么时候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及时了解幼儿在科学教育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问题等。如果幼儿学得好,教师最好不介入,避免破坏幼儿的学习情境,影响幼儿的伙伴交往与独立思考。只有当幼儿在学习中和他人发生争执又无法自行解决时,或者探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适时介入,帮助幼儿继续深入地开展游戏活动。

例如,班里的洋洋小朋友很喜欢玩橡皮泥,他在科学教育中几乎都是捏橡皮泥玩。有一次,他用橡皮泥捏出一只小鸭子,在做小鸭子的眼睛时,他把捏好的橡皮泥粘上去,但他觉得眼睛太大,就把刚做好的丢了,又拿起另一块橡皮泥重新捏。此时教师选择介入,对他说:“你做的小鸭子真漂亮,但它为什么没有眼睛呢?”洋洋回答:“刚才已经做好了,但觉得做得不好。”于是教师问其他小朋友,让他们说一说小鸭子的眼睛像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像一颗大大的黑芝麻,并快速跑到手工区域找来了两颗黑芝麻交给洋洋。洋洋很高兴地粘好了小鸭子的眼睛。旁边其他的小朋友都说洋洋做的小鸭子很像真的,很漂亮。通过仔细观察,适时介入,教师成功引导幼儿开发思维,学会借助其他区域的材料,不受区域活动的限制。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精心呵护并培养幼儿对现象和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其主动探究欲望,指导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事物关系的过程。幼儿的天性是充满好奇的,追求新鲜事物,喜欢提出各类问题。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幼儿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不仅利于增长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发展幼儿特长,还能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为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引导者这一角色,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将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其科学精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程久丽.浅析公务员不作为问题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世纪桥,2016(07):75-76.

[2]刘振萍.主动探索,让幼儿科学学习更精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0):101.

[3]陈瑞华.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74-76.

上一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下一篇:发生在那年夏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