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金融制度

时间:2022-05-05 11:43:29

浅谈教育金融制度

摘要:通过对金融教育的理解,加强对助学贷款还贷程序、还贷方式及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宣传工作,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将还贷情况、利率调整、账户更改等信息告知学校或者学生,许多无意逾期的学生便会及时还款。

关键词:金融教育;助学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87-02

一、教育金融制度的含义

这个制度是个新名词、新概念,是以教育为主体的金融制度!其含义可分两层:

(一)广义上指教育供求双方的金融制度

(二)狭义上则特指基于教育需求方的金融制度

教育金融制度是北京大学窦尔翔博士对教育资金的可得性、获得路径、制度效应等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核心范畴之一。如果说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为基础而构建的“教育经济学”对受教育者资金的可得性问题存而不论的话,那么教育金融制度将试图打开“舒尔茨黑箱”,探讨如何解决受教育者或者人力资本积累者资金的获得问题。

二、教育金融制度的核心思想

分成制教育金融的核心思想是以教育需求方即被投资方未来的收益为分成对象,在现期签订包含分成期限、分成率等核心要素的金融合约。这种股性合约相当于投资方与受教育者共同出资构造了一个股份合作制项目,投资者出钱、出管理,教育需求方出体力、脑力和自我管理,双方共同推进受教育者的教育项目,或者准确说是教育需求方的人力资本积累项目的完成。

三、教育金融制度的意义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的“客观公平”问题(资金问题),还能够促进教育改革机制的优化,提升教育效率。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的独特效应在于它不仅解决了教育需求方的资金瓶颈,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培育教育产业链的独特功能。促使某些缺失的教育环节诞生或者更加专业化、科学化。比如促使教育决策环节由非专业化、偶然性、自发性向专业化、制度化、经验累积性、自觉性等方向成长;再比如,还能促使教育实施环节的教育供求主体各自内部以及教育供求主体之间博弈力量更加均衡,从而刺激教育主体的竞争行为;该制度还将促使教育需求方的“上市”环节、工作后到分成结束期内的增值服务等环节诞生。而这些环节之所以能诞生和壮大并形成链条,其动力机制的核心秘密在于分成制促使了投资方的利益函数与人力资本积累者的收益函数趋于一致。

分成制教育金融制度是一种增量的教育资金筹措制度,该制度不仅能引起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的优化,还能够刺激和放大债易合约与转移支付类合约的产生和扩张。但该制度的实施不会对现有教育制度产生对立性冲撞,而是在现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促其优化。

四、根据金融教育制度浅谈国家助学贷款

制度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先导,金融是工具。或许,任何国家要成为(或已经成为)富裕发达的强国,都必须(或曾经)遵循此八字方针。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银行对高校学生发放的一种教育消费与信用贷款。助学贷款自1999年在全国八城市试点,到2004年由于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导致各大银行纷纷停办助学贷款,主要原因在于贷款学生的信用过低。2004年底,政府对助学贷款实行学生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政府负担,毕业后两年内开始还款,最迟六年内还清的做法。尽管如此,新机制下的还款率仍不容乐观:200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说,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如此高的违约率使原本贷款工作就很不积极的银行更加消极对待。如何群策群力为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使之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运行,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界和金融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五、大学生拖欠学费与诚信缺失的抽样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这个直接关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问题,本人运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运用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在东北某某大学北校区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50人做了专项调查和分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确实很严重。

有21.3%的学生欠交学费,77.3%的同学没有欠交学费。由此可见,欠学费的学生仍然占着相当大的比例。调查发现,身边很多同学没有还款心情。只有9.3%的学生很担心自己的学费问题,而16.0%的学生似乎已经忽略了自己的诚信。调查显示,向银行贷款或透支的学生达到了26.0%,这些学生中有20.0%的表示不会按时还款。

六、规范助学贷款的保障措施

(一)打造诚信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使诚信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价值道德标准,“明礼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然而,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渐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传统的道德观在当今社会似乎成了迂腐、保守、另类的代名词,道德观念、诚信理念的缺失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把培养诚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报道典型,使道德模范成为全社会敬仰和效仿的对象,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使诚实守信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二)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能力,鼓励贷款学生灵活就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面临求职困难。国家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加速发展经济,广开就业门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贷款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和就业部门应联合起来,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大学生只有学到真本事,才能实现就业,才能有好的发展空间。

(三)银校联合,建立完整的个人征信系统

2006年1月,我国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全面运行。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助学贷款学生基本信息的对接上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学生毕业前的信息掌握在学校,毕业后有关信用信息分散在公安、银行、税务、煤气公司等各个部门和机构,银行应和学校、公安、税务、煤气公司等涉及个人信用的机构和部门协调联合起来,取得有关个人信用的完整记录,在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大学生的联合诚信系统和助学贷款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实现银行对高校学生个人信息的共享。这样,学生毕业后,不管其工作流动性有多大,银行均可通过遍布我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掌握借贷人的行踪和收入,从而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四)健全个人信用法制体系,做到赏罚分明

我国关于个人信用业务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备,完善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应涵盖个人信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加快有关个人信用立法的步伐,规范消费者信用行为、规范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行为,尤其要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制定合理的惩罚尺度,以对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施以相应的处罚,提高信用缺失者的违约成本,迫使其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首选策略。

(五)银行应加强贷款等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促进还款

据了解,一部分毕业生拖欠贷款的原因是不了解还款的具体规定,不知道如何还款,何时还款,尤其是贷款延期的学生。学校贷款管理部门对于金融方面的具体规定也不甚了解,很难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银行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加强对助学贷款还贷程序、还贷方式及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宣传工作,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将还贷情况、利率调整、账户更改等信息告知学校或者学生,许多无意逾期的学生便会及时还款。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赵连海(1971.02― ),男,黑龙江省牡丹江人,牡师院财务处干部,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李云风.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3).

[2]张影.构建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5(1).

[3]高全,高丽明.试论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及防范[N].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2).

[4]徐俊辉.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5).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探讨 下一篇:浅谈电化教学在煤矿安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