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书籍形态设计的二元探析

时间:2022-05-05 11:37:12

基于“人性化”书籍形态设计的二元探析

现代书籍设计之于多元化的互联信息时代,亟待解决的是最优化的架起作者――书籍――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守住这片属于书籍的物质文化园地。毋庸置疑,书籍形态设计的“人性化”成为这无垠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如同雪中送炭一般。本文以如何进行“人性化”的书籍形态设计为着眼点,从“人性化”的角度对现代书籍形态设计进行二元分析,以期能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现代书籍、乃至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状况,进而有效的完成现代书籍形态的“人性化”设计。

引言

书籍,这一历久弥新之物,自古便有。叶德群在《书林清话》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可见,对于书籍样式的认识,自古便有一定的体悟。书籍是以物化的形态存在于世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由历代文人工匠的提炼,最后形成现在的模样。人们依靠书籍获取自我内在的心灵满足,而书籍则借由与读者的情感交融实现其自我价值。那么,如何有效的将书籍的内涵传递给读者,并与之产生共鸣,成为历代书籍设计者的奋斗目标。身处当下这样一个科技无限、文化多变的时代,不仅仅是书籍形态较之以前千差万变,受众对于书籍的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

书籍形态设计中的二元关系

谈及书籍形态设计中的二元关系,势必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书籍形态设计的受众面――读者;二是书籍形态设计的创作面――设计师。充分细致的考量读者和设计师的定位以及需求,并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人性化”分析,乃是现代书籍形态设计“人性化”的必由之路。

1.读者层面的“人性化”分析

百度百科对于读者的定义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一般也用于称谓读书的人。他们通过购买、阅读书籍成为出版社的读者,或者通过订阅报刊、杂志成为报社、杂志社的读者。”这是一个相对官方的标准化解读。而对于读者这一名词更加人性化的阐释,我们可以从《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得出一二:“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虽然鲁迅的阐释更多的是在论述文学与读者交融的结果上,但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读者群体的多样性。

读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群。尤其在现代社会,对于读者群的深入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掌握书籍受众的内在需求。不同的读者对于书籍的要求显然是不尽相同的。虽然,不同类型的读者对于书籍的需求有所不同,但就书籍的整体期望,仍存在某些一致性。在此,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

三点:

(1)书籍之于读者的功能性

书籍之于读者,最大的功能无非是阅读。有效的获取信息无疑是书籍最本质的功能。它也众望所归的成为书籍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正如杭间所说:“开卷有益传统概念上,书总是最好的,传道授业、耕读传家,因此开卷有益,就不仅仅是普通翻开一本书。”阅读书籍是为了获取知识,慰藉心灵。所以,我们所说的功能性,或者说书籍的可读性不仅指书籍具备信息传递的通畅性,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解疑答惑、启发教育的作用。

(2)书籍之于读者的舒适性

舒适是一个经常在设计中被提及的词语,书籍设计也不例外。其实,对于书籍舒适性的探索,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从未停止过。书从卷轴开始,历经旋风、经折、蝴蝶、包背、线装,直至现在的平装等各种形式,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让读者更加舒适的去完成阅读。当今,是一个媒介泛滥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媒介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便利。那么,作为传统媒介形态的书籍,要想在数字媒介的狂轰乱炸下屹立不倒,舒适性不可回避。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在英国兴起的“口袋书”,它以其方便随身携带、适合在短暂的空闲中阅读而深得都市读者的厚爱。虽然只是体积上的略微调整,但已收获无数称赞。可见,在现代多媒介环境下,读者对于书籍形态舒适性的高度关注。

(3)书籍之于读者的艺术性

吕敬人先生对现代书籍的美学价值有过这样的阐述:“现代新书籍美学的价值标准,是致力于传统书卷美与现代书籍形态相融合的探索过程,创造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设计产物,启发读者在阅读中寻找并得到自由感受,萌发丰富的想象力”。书籍形态设计作为一种内在理性结构与外在物性结构的结合之物,拥有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现代读者在阅读书籍的同时,更多的将目光转向其艺术性上。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把书籍设计作为纯粹的视觉艺术来看,人们看待作为视觉艺术作品的书籍设计是具有审美标准的多重性。但只有基于书籍主题之上的艺术创造才是美的,才是有助于书籍信息传达的,才是满足读者审美要求的。

2.设计师层面的“人性化”分析

要对设计师进行“人性化”的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设计师这一角色。广义上的设计师是对那些从事设计事物或与之相关的一类人的泛称。设计师与读者相同,是一个拥有复杂内部划分的庞大系统。一般来说,我们以其具体服务的对象为标准,将设计师分为:平面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工业设计师等不同的种类。

那么,以书籍作为具体设计对象的一类设计工作者,我们将其称之书籍设计师。起初,书籍设计仅限于书籍封面和插图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紧密,外国设计理论的导入促使中国书籍设计师对于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籍设计开始由单纯的封面设计向整体设计发展。如果说书籍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那么书籍设计师便是修桥人。笔者认为,就设计师层面讲,书籍设计的“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是否有助于设计师的个人成长、价值体现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

成长是每个个体有意义存在的自我要求,书籍设计师对于自我的提升同样有着既定的要求。现代书籍设计是一个集内容编辑、信息梳理、视觉表现、工艺制作等流程于一体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书籍设计师将接触并协调众多职能部门,这势必将从整体上培养和锻炼设计师的把控能力。另外,国内外丰富的书籍设计比赛,为书籍设计师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展示平台,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众所周知,对于艺术的追求与表现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的内心渴望。设计师通过书籍设计抒发自我的艺术表现欲望,同时收获设计作品结下的果实。青年书籍设计师小马哥和橙子的成长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共同设计的书籍作品先后在国内各大比赛中获奖,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同时也使其在业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书籍与设计师的关系是互惠共荣的,只有充分的认识到书籍之于设计师的价值所在,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现代书籍设计的“人性化”。

读者――“人性化”书籍形态设计的根本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的,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这是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对书的评价。可见,书籍作为人类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积淀文化的工具,以其信息承载量大、便于流通和极具人文情怀,不愧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完美产物。即使在媒介泛滥的今天,书籍仍历久弥新的散发着独具韵味的气质。书籍作为这种独具魅力的精神产品,其服务的主题无可厚非的落在了“人”上。于是,便有了对于一本好书的界定:趣、益、易、值。

“为人民服务”这句高尚的口号具有鲜明的时代政治标签,导致其在这个多元开放的年代显得有些空洞。然而,今天再次提及,并非是笔者具有某种历史情结,而是要重新审视并从中寻找久违的传统价值。一切活动的起始都离不开人这一元素,而活动的目的或价值无疑也都指向人。当今社会,对于人性的尊重与关怀是空前的,所有行为活动乃至产品的良莠都以其是否以人为根本作为评价的标准。

就书籍来说,人们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之建立思维联系。书是一个多维的立体承载物,而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营造一个舒适的品读环境直接决定了读者思维模式的建立。古人云:“书信为读,品像为用。”书籍设计是作用于书籍内容之上的工作,是用来平衡感性与理性、艺术与技术关系的。书籍形态设计不等于简单的装饰。只为提高书价而刻意耗费材料和工艺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书籍,可能已经丧失了书籍本身应有的文化意蕴。而不看主题内容,一味照搬西方设计范式的书籍同样给阅读带来不便,最终失去了其最本真的价值。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说:“书籍设计的本质是要体现两个个性,一是作者的个性,二是读者的个性,设计即是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可以相互沟通的桥梁。”显然,书籍设计师工作的本真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找到那种微妙的平衡,而“人性化”书籍形态设计的根本即是读者。设计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张虚幻的空头支票,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人性化”书籍设计就是要与读者保持一致,以读者为根本,使作品具有内在的感染力,进而赢得读者温和而久远的

回声。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倪磊(1985-),男,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上一篇:探析包装设计中的要素 下一篇:园林绿化工程中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