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时间:2022-08-12 11:09:18

巴渝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建筑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民居建筑则是每一个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剪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直接展现,也体现出主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追求。以重庆吊脚楼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巴渝民居建筑是中华大地的一朵奇葩,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颗不可或缺的耀眼新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极具地域特色,值得我们去发现与研究。

引言

巴渝民居的文化品格,指在巴渝特定的地理、人文、经济等环境下,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巴渝民居建筑,所蕴涵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格局气质和精神风貌。重庆是巴渝文化发祥地,具有异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有人说,在重庆随处可见坡坡坎坎,出门上下坡对当地居民来说似乎不足为奇,但是到达重庆之后,你会发现当地的街道与房屋是如此具有特色,甚至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要说到重庆最具特色的建筑则当属最传统的巴渝建筑――吊脚楼。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重庆、贵州等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吊脚楼多依山靠河顺势而建,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其后讲究朝向,或坐东向西,抑或坐西向东。吊脚楼属于干阑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阑有所不同。干阑应该是全部悬空的,吊脚楼只能称为半干阑式建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的侵袭,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体系,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因为地形的特殊性,重庆所有的建筑都是沿着山坡依次建造,横跨长江、嘉陵江、两江四岸,在重庆的江边沿着山坡处,随处可见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即我们所谈到的吊脚楼。从总体来看,吊脚楼依山就势而建,后部与山坡相接,前部木柱架空,底层进深较浅,楼面半虚半实;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正如罗田汉先生所记录的:“重庆一带的吊脚楼,面阔多为四榀三开间,也有面阔四间的,但必须是‘三高一矮’,出现跌落。如遇缓坡,则将房屋前移,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错层等手法,使整个建筑形成‘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形成楼面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结构,构成以生产为中心的低层、以生活为中心的楼层和以储藏为中心的顶层等层层延伸的空间系列,其中楼层是吊脚楼的主要层面。“从造型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比较稳定而庄重的几何形体。从虚实对比关系上看,底层、顶层比较虚,中间层比较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从材料方面看,吊脚楼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工匠们充分掌握这些建材的特性,找出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装饰方法,材料由粗而细,由重而轻,由自然而人工,变化自然,宛如天成。这种纯正自然的美,充分体现了山地民族建筑文化的特征。”

吊脚楼从选址、规划、布局到建筑形式,无不渗透着“和”的精神,提倡自然与人融为一体。吊脚楼是干阑式建筑的演变形式,它的结构仍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用材多为木板,正体现了人与自然之亲和关系。在审美上,土木的质地和色彩的朴素、自然,也满足了中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自然天真和返璞归真的审美心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融洽。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反映,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建造房屋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是“家”之所在,当地的居民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利用这里的资源,长年累月间便形成了与本土相适应的生活习惯、风情民俗、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就民居建筑风格而言,就必须考虑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

在重庆的农村,有些家庭要圈养各种家禽家畜,大量的农具需要搁置且经常使用,所以在房屋的构造上一般都不采取高层的形式,更多的是采用低层但是开敞的空间构造,对于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来说,对于其房屋构造形式而言,追求的更多的是实用性和坚固性。如果把房屋修得太高,则会因为不方便无端消耗他们的体力,影响办事效率,也并不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正因为这种现世的性格,中国人即使求神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愿望。这种现世性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原则上,就是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建筑物必须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民居建筑力求营造的是一种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相生相依的群体组合、血脉相连的人间温情、亲密融洽的审美意境。

重庆吊脚楼建筑,就其实用性和经济性而言,不仅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山区空间,还十分巧妙的进行了规划与设计,对其空间进行了十分经济的采用与开拓,如开拓了饲养家禽家畜的场所和喂养水生物的池塘等等,充分凸显了其经济性。其架空的构造形式是一种充满智慧且符合实用、经济、美观三原则的建筑形式,,直接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居住习俗,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气息,反映出浓厚的农业文明特色。

面对渝中地区以重庆吊脚楼等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我们不禁为之辉煌的历史文化背景深感自豪,同时也对它们理应受到人们的的特别珍视和保护充满期待。随着重庆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属于三四十年代的传统建筑却 越来越少见,但是在老一辈的重庆人心目中,这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上一篇:探析别墅空间布局 下一篇:论酒店室内陈设艺术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