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时间:2022-05-04 11:51:00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一、阅读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

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等内容,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教学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阅读势在必行。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步入高中后,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二、阅读应立足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了解、掌握历史重大事件,是历史阅读的一大特征。

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这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阅读的一项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即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另外,还要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掌握历史知识结构,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中阅读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阅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地逐步提高。

三、引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二是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

采用表解辅助的层次阅读法,具有要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等优点,既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历史基本进程,又能突出各个阶段特点,落实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实践证明,采用层次阅读法复习,能大大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准确性和学习的效率。

四、加强阅读的基本做法

1.加强教师的阅读示范活动。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的。因此,阅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阅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应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四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还要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逐渐提高。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阅读能力。

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来完成。阅读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我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文内容的基本结构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香.阅读法对新课改下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成才之路,哈尔滨:成才之路杂志社,2009,(2):16-17.

[2]陈风波.“培养学生记忆力”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双语学习.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5):52.

上一篇:如何激发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下一篇:汽轮机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