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时间:2022-05-04 10:00:4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摘 要:通过对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两大因素,即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学校体育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即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得习惯,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义务教育;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1 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

1.1 体育锻炼习惯 是指人自动参加体育活动,经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高度自觉和生活化了的行为取向。

1.2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心理机制 人作为有机体,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的调节规律,这些调节规律会自动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从生理学角度剖析该习惯,它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的积累、多次重复刺激而逐渐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动力定型);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习惯,它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

1.2.1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确立就其生理机制而言,是在长期的、系统的锻炼过程中,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系统性环路联系,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轮流交替,把各种运动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形成感觉“记忆痕迹”构型或运动构型,最后达到生理层面的动力定型。

1.2.2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心理机制,是从运动需要或欲望开始,使主体意识到、并产生心理不安与紧张,成为主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活动动机,主体做出满足运动需要和活动动机的活动,即目标活动,使主体体验到运动的兴趣,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该习惯在这样的心理轨迹的反复重复、反复强化的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因此,主体长期的体育锻炼实践是该习惯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该习惯的形成在其心理轨迹上经历5个阶段:需要或欲望――心理不安与紧张――动机形成――兴趣体验――炼身习惯。

2 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2.1 个体因素

2.1.1 年龄 6~15岁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逐渐增强,活动范围逐渐的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也最大。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其施加优良的体育教育及其影响,将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2 认知因素 虽然认知因素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认知水平越高,该习惯就越容易形成。孩子们往往是非理性地去参加某一项体育活动,也许就是崇拜这个项目的某个明星、或者是为了长高个、或者是为减肥、或者是为表现自己等等。因此,要引导他们参加体育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和发现体育运动的魅力,进一步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多重作用,使他们的认知方式逐步理性化,提高认知水平,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1.3 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中的动机、兴趣、自我效能、性格品质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与青春发育期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兴趣便是他们的向导。兴趣越浓,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越强烈,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兴奋,视听器官以及肌肉、骨骼等身体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运动中的规则、角色的变化、合理的冲撞及成功与失败,使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尚未有的感觉,在体力和智力上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会到了生活中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充分尝到了运动的乐趣,由此又产生了新的兴趣和更大的体育需求,引起下一次体育锻炼的行为,如此往复,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会在不断的需求当中逐渐形成。

由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有限。所以,这个年龄段对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兴趣具有直接性、暂时性。常常被体育活动的表面现象和特点所吸引,因而产生的兴趣较为短暂,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和直观性。如果一旦在活动中遭受挫折和痛苦,而不能正确对待,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就有可能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学生对锻炼的结果产生兴趣(对体育锻炼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其本质及内部规律产生了兴趣),才能将兴趣由直接变间接、由暂时变为相对永久,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为教育者对学生产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要鼓励并给予积极的肯定,既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运动乐趣,同时也能够忍受运动有时带来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在运动中不断的提高身体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需要在遭受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自信心。

2.1.4 体育天赋 人作为个体,每个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也是不一样。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各个方面希望得到社会承认,而体育项目有着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可以将人所具有的运动天赋充分展示在众人面前。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们,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自己,注意自己的容貌打扮、举止行为、能力性格,对别人的评论变得非常的敏感。一个人的体育特长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5 体育锻炼当中的受益 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在书桌前、电视前、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呈下降的趋势,肥胖儿童、少年在增加,过去在成年人当中才患有的疾病,在少年儿童中也多有发生。而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解决孩子们运动少的主要途径之一,体育活动让孩子们所体验的身心娱乐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通过体育课、课处体育活动和其它方式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调节并改善由于疾病、营养的不均衡、不合理的作息时间、超重等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2.2 教育因素

2.2.1 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等用体育课、业余训练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这是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以下几点。

1)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体育教师要有一个平常心。您面对的是普通学生,而不是专业运动员,而且每个人的运动才能有很大的差异。对学生应多鼓励,少呵斥,让学生对体育感兴趣,让他坚持学下去、炼下去,从而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

3)体育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所需要的,随着人文修养的提高,体育课会更加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够表现出体育的文化底蕴,更进一步表现出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魅力,会更加吸引学生。

2.2.2 班主任 班主任对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威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具有做出能够影响学生决断的能力;第二,让学生的需要获得满足或是受到阻滞的能力;第三,就是班主任的影响力。所以,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

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2.3 校长 校长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校长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就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这项工作予以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学生参加重视体育课,鼓励和提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重视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并对取得成绩的学生予以奖励,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了良好氛围。

2.2.4 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生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它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不同,它涉及到每一位学生。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课的形式、教师采用的教法、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体育课是否能够培养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都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班上课只是限于性别,并没有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往往会造成开设竞技性比较强的项目时运动素质比较好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充分地得到了发挥,而运动素质比较差的学生达不到要求,产生挫折感。在中、小学也可以采用按兴趣分班的方法,或者同一个班在基本练习结束之后,采用按兴趣分组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运动逐渐产生兴趣。

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应侧重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应选择寓趣味、娱乐性的项目,让学生在“玩”中人情人境,情趣尽至,心情愉快,既锻炼了身体、又加强了进一步参与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2.5 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的影响 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而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

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发挥,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虽然这只涉及到一少部分学生,但是决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一部分学生来到运动场边,先是观看,也许紧接着就是尝试,成功的尝试会产生兴趣,促使下一次的体育实践。

2.2.6 同伴的影响 同龄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称之为同伴关系。从这种关系中,同伴形成的团体常常是学生中的主要参照群体,它有不成文的、但又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团体规范,对其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抱负和行为都有直接影响。喜欢体育活动和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希望自己这方面的才能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可以带动周围的伙伴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大家共享运动的乐趣。

2.2.7 校园环境影响 学校能够创造一个倡导健康第一,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校园的板报广播经常有关于体育方面的内容,比较重要的体育赛事如遇课外活动的时间学校闭路电视能够转播让学生观看-学校能够结合本校场地、器材、季节的特点经常举行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综合性和单项比赛,吸引不同的兴趣、具备不同运动素质的学生参加。鼓励学生组织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小型体育比赛。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在课外活动时间能够对学生开放,不要占用体育课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等等。这些都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以上只从学生的个体因素的某些方面和教育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粗浅的论述。家庭和社会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在本文中未做探讨,实质上这两方面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评价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但是从调查来看无论出于主客观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有人2001年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过调查,经统计每天锻炼的学生占44.4%,27.9%的安排了由于学习紧张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实现,还有27.7%的学生根本没有这一项安排。北京的基础教育无论是软,硬件的环境在全国是处于先进的行列;受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在全国也是各列前茅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甚至是学校和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所以,怎样评价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是否形成,我们不能以像北京这样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为标准;再者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后,具体行动实施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学校安排的体育课或者是早操、课间操无论学生是否愿意必须参加,这些时间不应算在自觉参加锻炼的时间内。

所以,考虑到主、客观的原因,除去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学生如果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能够保证锻炼三次,每次锻炼的时间30min左右;双休日能够保证锻炼一次,时间为30min以上。如果达到以上要求则说明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已经基本形成。

上一篇: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研究... 下一篇:中国U-15男子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及防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