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味觉形容词“甜”的通感式词义引申研究

时间:2022-05-04 05:26:10

汉语味觉形容词“甜”的通感式词义引申研究

摘 要:通感隐喻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味觉词汇的隐喻则是指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向其他感官范畴认知域的投射,以味觉感受去类比其他感官感受。味觉形容词“甜”存在着嗅觉、触觉、听觉乃至心理情感移位的语用现象。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以“甜”为关键词,通过对语料库进行定量分析,旨在对汉语味觉形容词“甜”的通感式词义引申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味觉形容词甜通感隐喻基本义引申义

一、引言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钟书,1979:52)。也就是说,我们的五官其实不是严格分工的,而是彼此相通的。这样的例子体现在日常语言中,例如:“甜美的声音”“甜蜜初恋的记忆”等。味觉形容词“甜”存在着嗅觉、触觉、听觉乃至心理情感移位的语用现象。这一现象在修辞学界被称为“通感隐喻(Synesthetic metaphor)”。通感隐喻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味觉词汇的隐喻则是指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向其他感官范畴认知域的投射,以味觉感受去类比其他感官感受。

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的方法,以“甜”为关键词,通过对语料库进行定量分析,旨在对汉语味觉形容词“甜”的通感式词义引申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使用的语料库有现代汉语语料库(日本关西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日对译语料库(北京外国语大学)、在线新华字典(http://xh.省略/)、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联合报系知识库(http:///udn/)。

二、味觉形容词“甜”的基本义:词义①像糖或蜜的味道

味觉是指舌头与液体或者溶解于液体的物质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基本的味觉形容词包括“甜、酸、苦、辣、咸”。汉语中的“甜”有许多复合词,例如:“甜蜜、甘甜、香甜、甜甜蜜蜜、香香甜甜”等。本文在分析汉语词义时,也将此类复合词归入分析的范畴之内。

根据《辞海》的解释,汉语“甜”属会意字,从甘,从舌,意为舌头能品尝甜味。其繁体字为“”,《说文》:“,美也。”《广雅》:“甜,甘也。”韩愈《苦寒》:“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甜”与“苦”相对。

《汉语大词典》(1997:978),有关“甜”的词义解释如下:①像糖或蜜的味道;②比喻幸福,快乐;③美好;④形容睡得酣畅;⑤指美言;⑥指浓郁软熟的画风;⑦谓投其所好而使之入迷。

因此,“甜”的基本义是“像糖或蜜的味道”,例如“甜瓜、甜食、甜品”。

(1)这种苹果而甜。(在线新华字典)

(2)这点心甜不唧儿还挺好吃。(在线新华字典)

(3)但让人最馋嘴的,还是那甘甜无比的老南瓜粥。(CCL语料库:2000.06.24)

(4)甜甜的糖果含在口中,却有股酸酸的味道。(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1996)

三、味觉形容词“甜”的引申义

(一)同属于味觉领域的引申义:词义②包含美味的甘甜味

(5)当甘甜的黄河水从家门口的自来水龙头喷涌而出时,乡亲们欣喜若狂,村村寨寨响起了欢快的鞭炮声。

(6)年底,她辞去了百货商店营业员的职务,在布达拉宫脚下开了一家甜茶馆。(《人民日报》1994)

(7)龙喉泉水甘又甜。(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8)肉质甜,味美。(《联合报》2009.07.13)

例(5)~(8)中“甜”的词义是“不苦涩、盐分少”,多修饰“水”或“茶”。该词义与上文“甜”的基本义同属于味觉领域的引申义。从认知学角度来说,这是使用了提喻(Synecdoche)。提喻通常是用局部来代替整体,间或也有整体来代替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总有相似之处。“甜”是由舌头感知的,“好吃”或者“味美”是由大脑来判断的,是结合了味觉、嗅觉、视觉等得出的结论。因此“甜”的基本义“①像糖或蜜的味道”和“②包含美味的甘甜”是同属于味觉领域中不同层次的词义。

(二)向嗅觉感官域的隐喻转移:词义③甘美芳香的气味

汉语“甜”在向嗅觉感官域的隐喻转移时,有表示“甘美芳香的气味”“给人带来舒适感觉的气息”之意的转义用法。在表达此类意思时,“甜”的搭配对象比较丰富,常会与“腻腻、丝丝、美”等词汇一并使用。

(9)我想,我们这些生活在内地的人,生活在甜甜的空气中的人,应该为缺少绿色,缺少氧气的帕米尔做些什么呢?(CCL语料库,2000.09.02)

(10)学屋门前的槐树上挂满了一嘟嘟雪白的槐花,和风携着花香从高处扑来,甜腻腻的有些醉人。(中日对译语料库:《轮椅上的梦》)

(11)蒙自的石榴熟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的甜意。(CCL语料库,2000.10.10)

(12)香片则是茶名,寓意生活的甜美与芬芳。(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三)向听觉感官域的隐喻转移:词义④美好圆润、润泽的声音

汉语通常用“甜美、甜润润、甜丝丝”等来形容声音的悦耳动听、园润、有层次。另外,音色也可以用“美、高贵”等词来形容,这也体现了通感隐喻在日常语言中的应用。

(13)歌声跟人一样甜美的徐世珍。(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14)孩子们明净甜美的歌声,纯真优美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心灵共鸣。(CCL语料库,2000.05.14)

(15)首都少年儿童甜美的童声献辞,如同九月金色的风,吹暖了妈妈们的心。(《人民日报》1993)

(16)她那略东北嗓音的普通话甜丝丝的。(喻衫《女大学生宿舍》)

(四)向视觉感官域的隐喻转移:词义⑤令人愉悦的面容笑貌

“甜”在向视觉感官域的隐喻转移时,通常用“甜美”修饰“笑脸、脸蛋、微笑”等,并且伴随着“美好的印象”“亲切”等词一起使用,表示“令人感到愉悦的、舒适的笑容或印象”。

(17)她有典型中国女甜美的脸蛋。(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18)你只要打开电视,一定可以在CCTV-6中看到她亲切又甜美的笑脸。(CCL语料库,2002.01.18)

(19)中国姑娘甜美的微笑,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CCL语料库,2000.09.20)

(五)向心理情感域的隐喻转移:词义⑥幸福、愉快、舒适的感觉

“甜”表示人们心理层面上“感到幸福、愉快、舒适的感觉”。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自己内心感受上的形似性,“甜”味觉特征和表示“幸福、愉悦”的心理感觉特征产生联想,以“甜”这一具体感受来表示心理感情上的美好感受。

(20)往日那种安静甜美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21)这本日记将带给你的是一份温馨的回忆或甜美的幻想。(《读者》合订本)

(22)曾经甜蜜绮丽的憧憬不知何时起变得苦不堪言。(陈越《戴安娜3》)

(23)难道这个曾经度过多少甜蜜时光的小屋永远不能再回来了吗?(杨沫《青春之歌》)

(24)相机里留下了甜蜜的瞬间。(解波、程裕祯《右乳亮的朱丽叶铜像》)

(25)此后的两年,也许是陈剑戈一生中最甜蜜的时光,但这段时光太短了。(李伶《越籍中国将军的婚恋传奇》)

“甜”还可以用来表示男女之间的感情,形容夫妻或恋人之间感情亲密。这个词义也是由词义⑥“幸福、愉快、舒适的感觉”引申出来的,多使用“甜甜蜜蜜”这样的叠词。例如:

(26)我们都笑他们老夫老妻还像新婚夫妇那样甜甜蜜蜜每天必通电话。(CCL语料库,2000.06.06)

(27)一个姑娘挎着小伙子的胳膊,倚在他肩膀,正甜甜蜜蜜说着什么。(施亮《无影人》)

在上述例句中,“甜”多与“时光、幻想、日子”等词一起使用,表示褒义。另外,如例(28)和例(29),“甜”与“苦役、痛苦”等表示负面印象的词汇一起使用时,“甜”所表示的是“痛,并快乐着”的意思,表达了主人公矛盾的心理感觉。

(28)想到那令人心醉的爱的气息,灵儿又一次陷入甜蜜的痛苦中。(唐敏《圣殿》)

(29)写作原来是一种“甜美的苦役”。(《读书》杂志)

(六)向心理情感域的隐喻转移:词义⑦逢迎讨好的言辞、美言

“甜”在向心理情感域转移过程中,除了词义⑥的褒义转义以外,还可以表达负面的、消极的含义。例如“美语甜言、花甜蜜嘴、甜嘴蜜舌、甜言蜜语”等,形容人说(30)在她们甜蜜蜜的语言和火辣辣的目光下,你若不掏腰包似乎就虚,就有种负疚感,总觉得有点对不住人家的这份厚爱。(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1995)

(31)在高某的甜言蜜语下,她交了4000元“押金”以及一切乱七八糟的费用合计近万元。(CCL语料库,2001.06.08)

(七)向生理感觉域的隐喻转移:词义⑧睡得香

汉语“甜”在向生理感觉域的隐喻转移时,通常用“香甜”一词修饰“睡”等,映射安稳、舒适的生理感觉。

(32)全胡同里没有一点声音,人们还都睡得正香甜。(老舍《四世同堂》)

(33)进入炎夏,闷热难熬,夏夜睡得香甜,休息好,尤显重要。

四、汉语“甜”的通感式词义引申分析

综上所述,汉语味觉形容词“甜”由原本所在的味觉域映射到了视觉、听觉、心理情感、行为方式等域,印证了语言中隐喻映射从低级域到高级域这一共性。我们将“甜”的词义按照“味觉域以内”和“味觉域以外”分类,可以对汉语“甜”的通感式词义引申归纳如下:

参考文献:

[1]钱钟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现代汉语大词典[M].中国商务印书馆;日本小学馆,1995.

[4]汪少华,徐健.通感与概念隐喻[J].外语学刊,2002,(10).

[5]王静.汉日基本味觉形容词的隐喻现象对比研究[J].日语学习与

研究,2011,(1).

[6]崔明爱,马场俊臣.日本と中国の味表の比「甘い

「辛いを中心に[J].北海道教育大学纪要,2010,(2).

(葛成 黄莺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上一篇:“零()”的突破 下一篇:公文教学应重视语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