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议绘画作品中的思想“经历”

时间:2022-05-04 03:14:12

拙议绘画作品中的思想“经历”

在现实世界中,思维观念往往是人们行为、行动的指南。一个新的想法代替一个旧的想法,一个新的灵感代替一个旧的灵感,一个新的思绪代替一个旧的思绪等,在这一更一替之中完成了思想的经历。画家一生的经历与对生活的感悟都用画笔描绘出来,在作品的完成过程中经历起着重要作用。

在《辞海》中“经历”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历时。《汉书・东方朔传》:“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亦指历史久远。《书・君爽》:“弗克经历。”经过。亦指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一生的经历。《后汉书・隗器传》:“自经历虎口,践履死地,已数十矣。”而笔者以为:在绘画中“经历”应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画家亲身经历的事件,另一部分是指画家头脑中思维着的精神思想世界的经历,这具体是指画家观念、思考、感悟等方面的经历。

固然,绘画作品的完成,需要许多因素的促成,如:生长环境、所受教育、等。而这些因素中也必然包括宏观的境遇的经历与微观的意情的经历,这两种经历可以说是同时发生的,但就其中的微观经历来讲,马克・罗斯克曾说:“如今的艺术家再也不会固守什么清规戒律了,人生的一切经历并不由他的外表来表现,人类的全部经历都变成人类的模特,就这一层意义来讲一切艺术品都是某种思想的肖像……”。

绘画作品不仅可以传达出作品中的许多语言信息,而且还可以传达出许多超语意信息――形式信息和生命信息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政治、哲学、道德观念等背景信息,这就保证和促进了画家与他人之间心灵交流的无限丰富性和无限多样性。

人类将自己对客观世界(表象)的反应和主观世界(情感、体验)都加以形式化,并用线条、明暗、色彩、以及各种形式来组成一个符号、语言系统。这就需要创造出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从而表达和领悟出深藏艺术形象背后的那种难以言传的深刻内涵,以及画家的体验与思索着的经历。

国画、油画作为两大画种更能体现这其中的含义。

国画,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特有画种。国画讲究“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一点绝不能“闭门造车”。中国的地域辽远广阔,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中国人又喜爱游历名山大川,喜爱登高望远,因此绘画作品中体现了画家们游历的经历是必然的,那么在绘画史论中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思妙想”,“意在笔先”等美学思想却可以理解为是画者对绘画理解的经历。

早期雄伟山水风格创始人中的荆浩、董源和巨然,都有作品流传于世。就拿董源的《寒林重汀图》为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就像看照片一样既可以了解画家所游历的景致又可以了解画家内心地想法。从这幅《寒林重汀图》中展示出华南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丘陵起伏、沼泽平原温润富庶的典型风貌。从宏观经历上能说明董源到过长江下游地域,那么从微观经历上有“一个平远构图想法”“更加和谐,更接近于自然的山石形态。它以平行的山峦于温文圆润的皴法表现出董源的创作风格:远处,在临面顶端附近,宽大的笔触配着墨染”。完美的再现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的:董源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处,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以上种种,从构图、造型、墨染到皴法都是经过画家精心的构思与琢磨。以至于从《寒林重汀图》开始这种风格被称为“定型的董源风格”。

清初号山人的朱耷,是用绘画抒发内心经历的最好的例证。朱耷,明朝宁王朱权后裔。明灭之后,他怀念朱明王朝,身怀“亡国”之痛,精神抑郁,情态癫狂。他用高度强烈的笔墨效果和象征手法,抒发他高傲、冷漠、苦痛、仇恨、轻蔑等种种对现实的不满。他笔下的鱼鸟神情奇特,常常“白眼向人”或痛苦不堪。他塑造了很多孤独者形象,这些形象或表达了他对世态人情的嘲讽,或是他自己人格精神的写照。现传《柯石双禽图》《荷石水禽图轴》等作品都是朱耷的典型代表作。这种由安逸生活到萧条生活的转变,使朱耷在思想上经历了巨大的波动。这种经历促使他在绘画中从选题、笔墨运用到作品中动物表情的拟人化,都具体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迁移。

油画这门艺术起源于西方。对于肖像画而言,画家不仅把对象画入画中,更重要的是把自身的体验、思索与心理动作统统都融汇到画中。这其中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扬凡・爱克的《约翰・阿诺菲利夫妇》、委拉斯贵支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等。我们说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的逼真写实,那是因为每一幅画中画家都不是机械的进行绘画,而是精心的思考。作品中夹杂着画家对模特内在气质的理解与画家内心地感受。

《蒙娜・丽莎》的温柔、高贵与神秘,反映出画家对蒙娜・丽莎的爱慕与不舍。《约翰・阿诺菲利夫妇》新婚的幸福与羞涩,反映出画家对新人的祝福。《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教皇的威严、凶狠、狡猾与虚伪,反映出画家对教皇的敬畏。

被视为野蛮人画家的高更,他在绘画史上有一席之地应从他到塔希堤岛开始。他曾说过:“我要生活在野蛮人之中。”因此他的绘画作品有“简化的轮廓、大块的色彩、无立体感,有意忽视绘画的基本方法,越装饰化就更富于想象。”在绘画的道路上迷茫的高更曾画了一幅大构图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高更解释说:“我在我死之前把我的全部经历放了进去,不加任何修改的画着,一个那样纯净的幻想,以致不完美的消失而生命升了上来。我的装饰性绘画,我不用可理解的隐喻画着和梦着,或者缺乏文学修养,……在我的梦里和整个大自然结合着,立在我们的来源和将来的前面。在觉醒的时候,当我的作品已完成了,我对我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这幅寓意的装饰画是他人生经历的写照,说明他探索绘画道路的艰辛。

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蒙克的绘画时常倾向于爱和死、生命与死亡的抗争。有时采取相当可怕的题材,女人拥抱着骷髅,葬礼,垂危,病房。“蒙克毕生的慰藉只在绘画中求得,可以使他焦虑不安的心得到一点轻松的喘息。造型不是他艺术中的主调,他的作品力量在于反映个人的情感,这就是他被称为‘表现主义之父’的主要原因”。《呐喊》是蒙克的一幅著名油画。这幅作品被公认为精神紧张的典型之作。血红的天空,起伏的、放射的线条,桥头上的人嚎叫的脸都变了形。整个画面都像在痛苦和惊恐的状态下扭曲了,仿佛听到了嘶哑的、绝望的叫喊声。远处有两个人也许是这紧张气氛的制造者,也许是两个无动于衷的人,使得这种呐喊更加的空旷与无助。正像李新生说的那样“如果用文字来说明画中的情节,便会索然无味,但用画中的艺术形象来显示,却让人惊颤,回味无穷”。

我们常说“画如其人”,的确是这样。绘画作品的内容如画者的人生经历一样丰富多样。每个人经历的时事不同,对事物的感悟不同,自然地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信息也不相同。正如我在文章刚开始时所说的那样:绘画作品的完成,需要许多因素的促成。而“经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因此在阐述中只能是管中窥豹。

上一篇:浅析兽面纹的文化意蕴与装饰风格 下一篇:提升本土文化创新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