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改革拉开大幕

时间:2022-05-04 03:12:52

资源价格改革拉开大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自5月24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分别每吨提高500元。这是我国今年3月26日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的第二次提高油价。这两次油价上涨有着其深层次的背景――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明显增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一方面资源供应短缺,另一方面由于资源价格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今年3月和5月,国家发改委两次上调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此前,还对两大能源产品的价格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电煤价格由原先的政府干预措施,变为供需双方自主协商;自2005年12月26日起,天然气出厂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05元~0.15元,天然气出厂价格由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并存,统一改为实行政府指导价。这一系列动作预示着我国资源价格市场化的大幕已经拉开。

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加大

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2005年国际原油市场上WTI原油(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原油的一种,是美国石油工业的基准原油,已成为世界各地原油产品的重要定价基准之一)、布伦特原油(产于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的一种原油)现货价格分别为每桶56.44美元和54.38美元,比上年分别上涨36.3%和42.3%。2006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继续攀升并高位运行,纽约市场的原油期货价格在4月21日突破每桶75美元关口,一周内4次刷新历史最高收盘价格。进入6月份以来,市场原油一直在70美元一桶徘徊。

当前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是原油实行与国际价格接轨机制,成品油实行与国际成品油市场价格挂钩的政府调控指导价,即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上月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为依据,制定国内成品油的批发价(即炼油厂出厂价)和零售价。当三地市场前一个月成交价格加权平均后得出的价格波动超过8%时,国家发改委结合国内各方面情况,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

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给国内成品油价格造成极大的上涨压力,价格调整的频率和幅度加大。自去年3月至今年3月,国家对成品油调价6次,汽油出厂价每吨实际上涨950元。虽然不断调价,但考虑到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和公众的承受能力,我国油价调价幅度远低于国际油价上涨幅度。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致使炼油亏损,生产难以为继,部分炼油厂停产,保证市场供应的难度越来越大。

为何要实行资源价格改革

当前,我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能源、矿产、水和土地等资源的定价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如水、电、煤气、热力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由于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反映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环境污染破坏和安全投入等外部成本,资源的获得或无偿或成本很低,也没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我国资源价格水平总体偏低。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与国外相比均较低,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的涨幅。不同资源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也不合理,没有体现“质优价高”原则,如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

我国现行资源定价机制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造成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污染物的无度排放,形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国内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低于国外水平,使我国资源消耗型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对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可以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利用效率低、国际贸易不平衡都与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有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资源价格机制,不仅可以促使企业改变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且可以引导理性的消费模式,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年,我国将在石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及土地等六大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可以预期,被观察人士称为中国经济“价格闯关”的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的进程将明显加快。

上一篇:资源价格改革箭在弦上 下一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