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职教育教学课堂敏感性研究

时间:2022-05-04 06:24:24

现代高职教育教学课堂敏感性研究

【摘 要】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及时的课堂敏感反馈关系到教师的教学延展性,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为此,作者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教学敏感性为切入点,尝试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为现代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校教师 敏感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因为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细心观察,时时刻刻环顾同学们的听课情况,才能捕捉到每个同学在表情上、动作上、语言上的细微变化,洞悉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更好地因材施教。

一、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敏感性的特征

(一)教学敏感的独特性

由于高职教学主体、教学条件及课程特点等与高职教学相关因素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具有独特性,它主要体现在教学敏感主体的特殊性、复杂性、开放性、导向性以及课堂教育活动的职业性。

(二)教学敏感的媒介性

课堂教学敏感的媒介性是指在高职教育课堂活动中,把教师课堂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连接在一起的一种特殊介质。例如,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征等潜伏于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进行机智灵活的处理,做出有利于课堂持续性的行为。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敏感性可以将一些对课堂有力的,使教学活动引向良性循环的因素,经过整合反思,生成具有反馈性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敏感的能量二重性

课堂教学敏感性的“正能量”是指一切能促进高职课堂教学动力形成的因素,如教师的课程把控意识、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意识、教师对其教学活动中的“社会角色”认同意识等。相反,教学敏感的“负能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一切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利的因素。基于教学敏感的二重性,它可以在表征维度上呈现多个层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物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心理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和社会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1]。生物学层次的教学敏感重点在于教师的仪表仪态、精神面貌、外在形象等因素;心理学层次的教学敏感是指教师的课堂思维习惯,语言组织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氛围的感知能力;社会学层次的课堂教学敏感则关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对当今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因此,相对应于教学敏感多层次的表征维度,教学敏感的“正能量”与“负能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呈现出各个层次的不同特征。(如下表所示)

二、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敏感反馈性的价值效应

(一)来源于高职教学课堂实践

教学敏感的形成离不开高职教师的教学课堂,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凸显其本质特征,明确现代高职教育的价值效用。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的“实践性学识”,是催生教学敏感的直接因素。它具有借鉴性,但不具有可复制性[2]。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既有一般规律的体现,也有个性特色的呈现。一般规律基于教师对课堂程序的把控、知识的掌握,具有普适性和可借鉴性。特殊规律基于不同教师个性特点而形成的授课方法、授课艺术、授课策略等,不具有普适性,但具有可借鉴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它的主要教学模式,虽然目前的高职教育仍在沿用这种课堂教学为主的职教模式。“一旦走出课堂,任何完美的课程不经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所掌握,都只能是一纸空文。”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教师对此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一是要正确理解教材的导向作用,树立对教材知识的批判性意识,并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第二,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在课堂之上还是在课间之余,要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要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敏锐的洞察意识和反馈能力,保持高度的课堂教学敏感性,以此为推动教学、改进教学、完善教学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应用于高职课堂教学实践

教学敏感的生命力孕育于课堂教学实践,它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敏感来源于教W实践,存在于教学实践,发展于教学实践,应用于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的方法[3]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集团心理学的倡导方法。在教学敏感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使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尤其明确几个重要的环节:一是精心的课前准备,制定详尽的授课计划;二是加强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行动;三是对行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通过对比分析、科学论证,形成总结性的研究结论。进而,将研究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逐渐在实践中增添内容和完善成果。如此反复循环,慢慢走向真理、接近真理。在课堂教学实践规律的指导下,高职教师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高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变化,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其次,要注意洞察和挖掘课堂教学活动中敏感的灵动因子,善于因势利导,以教学敏感为契机改进思路、推动教研、完善教改;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教学敏感的问题意识,积极主动探索和解决教学敏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达到教学敏感研究的理论自觉。现代高职课堂教育过程的复杂性,课堂情境的不确定性,师生交流过程中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控制性等,这些因素都高度强调了高职教师主动开展课堂教学敏感性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三、影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敏感反馈性的因素

(一)高校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挥官,应当对自己能力以及事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职教师除应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外,还要求“学高”“技高”“德高”。

(二)高校教师的认知结构

通常说,对“课堂教学敏感”有影响的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必须储备的内容。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专业知识也是高职教师本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技能结构是指教师作为社会角色中的职业者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具备的教学技能。能力结构包括教师在校园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不断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保持对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敏感性。

(三)高校教师的师德自律

高职教师师德自律是指高职教师在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相互作用下,自觉、主动、创造性地把师德的必然性要求内化为师心自律和外化为师行自律,并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将二者有机融合,和谐发展,不断升华师德的自主境界[4]。高职教师师德自律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行动,并体现在高职教学课堂中、体现于学校的教研教改,更要体现于学生毕业就职后的职业生涯中。从某种角度上说,高职学生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过渡阶段,遇到什么样的教师对其今后开启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意义重大。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高职教师才能在教学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生成教学敏感,而教学敏感的形成与发展也将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高职教师的教学敏感来源和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其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充分掌握教学敏感的刺激因素,无疑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敏感意识,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并把教学敏感作为一种必备的课堂教学艺术加以灵活运用,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严红丽,林高明.语文教学要增强教师语言敏感力[J].中国教师,2007(7):34-36.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阳红,程良宏,张金运.生成性教学视野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1):76-80.

[4]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上一篇:橡胶减产的恐慌在期货市场蔓延 下一篇:优化设计,点燃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