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视媒体优势 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时间:2022-05-04 06:00:47

利用电视媒体优势 做好突发事件报道

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及时、全面、真实的信息基础之上。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发挥媒传递信息及时、便捷、有效、权威的渠道,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既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体现了受众的知情权。在媒体信息的影响下,就会在媒体、政府、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在社会上凝聚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力量。

一、正确认识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近年来的突发事件较多,规模较大,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一幕幕的触目惊心:矿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伊春空难、日本大地震……这些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力各不相同,受众的关注度非常高。舆论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引导最为关键。在事件中媒体介入的时机非常重要,要重视受众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受众最基本的权利。 其实,天灾也好,人祸也罢,都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所独有的,事情发生了,关键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去解决,当然也包括媒体的态度。在众多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发挥声情并茂的优势,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已成为电视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课题。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倘若主流媒体不发出声音,而被一些不严谨的报道,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媒体抓住大做文章,很可能扭曲事实真相,给事件的处理带来消极影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突发事件的特征导致了公众更为急切地需求及时、全面和真实的信息,因此,更要求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必须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媒体客观、公正、准确、及时传递信息尤其重要,特别是受众偏听偏信、负面效应逐步放大之前,新闻的镜头就应该及时把受众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运用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达到取得好效果。

二、准确报道突发事件

1.抓住时机,把握主动性。突发事件报道时,要抓住时机,要通过追问和反思,通过高频率的追踪报道,把握宣传的主动权,让主题先行,充分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使新闻报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报道,必须从大局出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突发事件报道要主动及时,正确引导舆论。要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比如报道灾情,既要客观真实反映,又不能刻意渲染,并要努力做好抗灾、救灾的后续性报道。在整个事件报道中,应该随着事态的变化,适时把握好度,不能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2.积极协调,树立大局意识。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需要准确掌握政策要求,详细了解事态发展,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树立大局意识,做到为“政府帮忙而不添乱、为百姓解忧而不浇油”。 顾全大局、严格纪律,及时请示有关工作,及时与相关媒体沟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组织广大编采人员以专业的视角展现新闻,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新闻,以执著的心灵编辑新闻。

3.真实客观,如实报道有关情况。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如果宣传不当,报道失实,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深入突发事件现场,真实客观,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采访,用画面语言、群众语言说话,做到真实客观。 做到了报道及时、准确,后续报道及时跟进,多层次深度补充和发掘,使整个报道脉络清晰,既迎合了公众获得知情权的心理,又体现了主流媒体意识。

4.精心策划,做好深度报道。做好典型宣传。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总会出现一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并升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因此媒体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从“三贴近”入手,把舆论监督时时与关注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当主角,摸准脉络,顺应民意,接触热点,解决难点 ,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其中系统谋划、加强统筹协调、集聚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和整体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5.宣传有度,体现人文关怀。宣传有度。在驾驭突发事件时,在分寸、尺度的把握上需要成熟、理性、有度。要做到全面报道与有取有舍,要宣传有度,弘扬主旋律。报道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要求。新闻事实必须真实、清楚,严把事实关。新闻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背景、原由、细节、语言、动作等等。媒体要在社会功能上起到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 作用。

体现人文关怀。体现现场感、客观报道是电视媒体的责任,但追求真实性时要关注人的价值、生命与尊严。要重视人的隐私,不能为了挖掘新闻而不顾群众在灾害中的伤痛,电视新闻媒体在追求“卖点”同时,要更加重视受众的安全感,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权益、人的发展作为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体现人文关怀。 (编辑/刘佳)

上一篇: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家电下乡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创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