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电下乡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创新建议

时间:2022-09-07 01:14:50

浅谈家电下乡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创新建议

一、家电下乡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浅析

(一) 农民对家电下乡趋于冷淡。家电下乡政策是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推行三年取得一定成效,但农民的热情逐步下降。主要原因有:

1.农村生活水平较低,农民消费观念落后。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约6000元,农民最担心的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刚起步、不完善,并不能解决后顾之忧。农民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有着量入为出的节俭传统,储蓄意愿强,不必要的东西一般不买,不可能为了一些补贴就把不容易积攒的钱花掉。这是家电下乡难的主要原因。

2.农村硬件较差,销售渠道不畅。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利,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村电价高、电压不稳、造成一些电器等买得起用不起,有些电器无法正常工作。农村商业网点少、服务功能差,中标流通企业的网点很难覆盖所有的城镇,无法在全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下乡”,农民就只好“进城”,提高了农民的购物成本。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家电下乡政策的执行。

3.中标产品可选性小,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虽然有500多家中标生产企业提供的、1000个型号的产品可供挑选,但相对于数亿农民的异质需求来说,选择余地仍然较小;况且所有产品不可能摆在每一家销售网点的柜台上,县镇网点的品牌不全、品种不全、型号不全、货源不足是常事。

4.下乡家电价格吸引力不强,企业未充分搞好促销。财政补贴是以中标价格为基础,中标价格是以中标时的市场价格为基础,于是就出现了补贴后的价格比市价低不了多少的怪现象。即使政府和某些企业有时也调低价格,但总赶不上市场的变化,价格到底是高是低众说不一。

(二)财政补贴的惠农效益不明显。截至2011年底,全国发放家电下乡财政补贴300多亿元。财政补贴的直接对象是农民,但农民并不清楚补贴的基数价格是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应得实惠并没有完全得到。惠农政策在执行中变了性质,主要受益者变成中标生产企业。

1.中标生产企业获得了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益。农村市场营销成本高,并不是家电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现在有优惠政策铺绿色通道、有政府在做免费宣传、有财政补贴来提高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因此中标企业便借“家电下乡”之机开拓农村市场,获得了销售额与利润的双高增长。不仅如此,中标生产企业并不满足市场促销作用,而是在政策和市场本不兼容的情况下,巧妙地获取“政策性价格优势”,在市价应下降时依然按中标价格销售(补贴了13%后就显得便宜)。而对于利润不大的品种、型号,则故意脱销断档,政府部门很难监督,处于市场优势地位的中标生产企业成为家电下乡的最大赢家。

2.“钻空子”者骗占了部分财政补贴。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销售网点可能不负责任,甚至违规操作,使一些人能“钻空子”,进行或参与骗补。他们借用农村户籍亲朋好友的户口簿、身份证,购买下乡家电,一些地方出现了城镇居民用的全是下乡家电的怪现象。销售网点为增加销售额,默许甚至怂恿消费者骗补,而网点直接垫付补贴又为骗补行为提供了方便。如果是串通行为,监管部门就很难辨明真假,抽查也查不出。

(三)家电下乡加剧了企业不公平竞争。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进,家电名牌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竞争差距被继续拉大,企业分化趋势正在加剧。

1.名牌家电企业越来越强。由于招标门槛较高,中标生产企业还不到家电企业总数的1%。“下乡大户”海尔的12类697款产品全部中标,美的、长虹、等的销售额均快速增长。

2.中小生家电企业弱势明显。中小生产企业无论是否中标,竞争劣势难以改变。未中标中小企业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原拥有的农村市场被挤压,中标的中小企业也因产量、品牌的弱势,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很难竞争过名牌大企业。在2009年的中标企业中,就有13家累计销售额不足万元, 14家销售额为零。家电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已很难发展壮大。

二、家电下乡政策的创新建议

惠农强农、扩大农村市场最根本的方法是,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大胆改革进行政策创新。建议如下:

(一)大幅度调整财政补贴范围。一是扩大家电下乡产品范围,增加品种和型号。二是将家电下乡变更为机电下乡,将农民更需要的农用车、工程机械和加工机械等生产性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可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对经济拉动作用更大。三是废除最高限价,鼓励农民购买高端产品。

(二)调整财政补贴的方式。补贴的基数价格应是当时当地的市场价格,而不是中标价格,即在中标价格范围内,以协商好的价格为基数补贴13%。如果补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骗补。由于中标企业不再有“政策性价格优势”,这可缓解因家电下乡政策导致的不公平竞争,真正使企业“得市场”,而不是“得实惠”,国家的补贴政策也可在市场调节下公平有效地执行。

(三)注重发挥中标企业的主促销作用。家电下乡的宣传促销应由各级政府和中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联合进行,而且中标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主促销作用。应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消费特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良好氛围,扩大销售。

(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由于地方管理部门个别人员权力寻租、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监管不力等原因,家电下乡政策的执行不尽如人意。为使家电下乡政策真正的利民、利企、利国,加强对地方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的监督,实行谁监管谁负责制度,并及时处理投诉举报,保持政令畅通。要采取三个措施:一是引导中标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为农民送上物美价廉的产品,为自己开拓潜力巨大的市场,取得双赢的效果;二是对坑农害农、扰乱市场秩序的中标企业,取消其中标资格并予以严惩;三是加强对销售网点的监督,建立由政府牵头,工商、财政、商务、质检、物价等部门联动的监管模式,杜绝骗补行为的发生。

家电下乡,有利于刺激农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不断创新,将更好地体现出民生导向,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实惠,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编辑/刘佳)

上一篇: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国航天大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