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

时间:2022-05-04 05:46:46

用制度积累进步的成果

对于这次中国的抗震救灾,国际社会几乎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德国《世界报》评论道,每个小时就公布一次死亡人数,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在这次自然灾害面前,中国政府表现出完全的透明,网络、报纸、广播和电视台可以自由地进行报道,观察者看到的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媒体和记者,他们可以亲往现场进行报道,对震区情况进行现场播报,并提出尖锐的问题。

韩联社的报道也指出,中国领导层应对大型灾难的态度在发生变化。唐山大地震3年后才公开了死伤者人数。而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中国领导层采取了坦诚、沉着的应对方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对这次距北京奥运会开幕不足3个月发生的大地震,中国政府坦诚公开了所有相关信息。此次地震后中国政府的做法让人感到 “耳目一新”。

对于中国这次抗震救灾的肯定,来自多方面的比较。与缅甸的飓风灾害相比,中国的抗震救灾倾注了举国之力;与年初的雪灾相比,这次的抗震救灾反应迅速而有效;与30年前的唐山地震相比,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更加现代和开明的对待灾难的反应。因此,人们在灾难中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进步能否用制度化的方式积累起来。在我们的社会中,其实并不缺乏进步,特别是在某些灾难和悲情的氛围中,这种进步往往更是明显。但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进步常常不能积累,过了这样的特殊时期,一切就又回归到过去的老路上去了。

尽管悲伤还没有远去,但隐隐的不安却已在萌生。正如最近网上一帖子说,某媒体在地震以来一直都算不错。这也是周围很多人的一致评价,僵硬的面孔上开始泛出人性的光辉,有时并非字正腔圆的声音里传达着更加饱满的信息。但当我们对它的看法刚刚有所改变的时候,它又回到了过去,依旧是那浑厚的男中音旁白,依旧是那套重复了无数次的套话。因此,要将灾难中所取得的进步保存和积累起来,仅仅靠社会记忆是不行的。社会进步的积累关键是要诉诸于制度。

我们需要用制度将这次对灾难积极而有效的反应积累起来。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对灾难快速的反应,集中力量救灾的能力,信息的公开,还有对外界相对的开放性,都为人们包括挑剔的国外舆论所肯定。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在这一切背后的东西,即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公民意识的觉醒,尤其是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仅仅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人们就可以看到,舆论强烈呼吁开放外国援助人员,两天后果然外国救援人员被允许进入;舆论指责银行收取捐款手续费,两天后银监会即要求各银行免收捐款手续费;灾情发生几天之后,国务院顺应民意正式确定了国家哀悼日,举国哀悼地震遇难同胞,国旗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而降。所有这一切,无疑都体现着我们这个社会一种极为重要的进步。但问题是,这种进步仅仅是一种措施,还是一种制度?许多社会进步最初体现的形式当然都是措施或举措,但举措或措施只有固化为制度才能恒久。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也开始看到民间力量更加有明确自主意识的行动。如有的企业已经不是满足于尽可能多地捐款,而是在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在救灾甚至重建过程中发挥企业作用,为此,有的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直接赴灾区进行调查和商谈,以了解灾区的需求,制订更有效的长期计划;有的NGO组织也在讨论如何使得救灾活动更具有可持续性,并为此而探寻新的模式。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积累的,还有一种社会心态和国民精神,尽管这种积累需要的不是制度形式。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评论中,有两个人说了两句经典性的话:一句是评论员笑蜀说的,让我们以整个人类名义来面对灾难;另一句是一位叫做五岳散人的网友说的,天灾面前不需要制造人间的敌人。

在灾难的背景中,人们用悲伤肯定着社会的进步,但对于这种进步我们也许需要保持必要的审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还是没有进步,而在于进步的成果能否用制度的形式保存和积累起来。

(作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上一篇:统计局:地震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等... 下一篇:落实政策性质的房地产纠纷应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