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浅析

时间:2022-05-04 03:12:35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浅析

摘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引导学生构建现代学习方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式学习行分析探讨,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一、课前精心的预设和课堂精彩的生成

地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计划完成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在“荒漠化的防治”的教学中,就应该达成这样的目标: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为原因的关系,建构出荒漠化从形成发展到治理的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一般方法,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上“地球自转和时差”时,由于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薄弱,不知道经、纬线(度)知识,就必要先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出经、纬线(度)的变化规律,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方可达到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减少教学中的阻力。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地理课堂也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1)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不同。新课程下的老师不可以用同一个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2)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会有许多生成的东西。初学地理的学生会有很多疑问,老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体会地理思想。地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往往都是学生理解困难的,而这些恰是地理思想渗透的好机会,因为生成的疑问是学生自己主动在大脑中产生的,对疑问的解决自然印象也很深刻。(3)课堂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而促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产生良好的“生成”。

二、挖掘教材中的“活动”资源,让教学充满生机

新课程地理教科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活动”的安排特别多,这也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灵活安排“活动”教学的思路,也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很好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建构,是开展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问题”情境法“活动”教学流程安排如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地理资料、图表从材料和图表入手,层层深入、逐步的创设认知冲突学生积极思考逐一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认知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有难以解决的疑问时即时给以启发、引导。师生的共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1)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弥补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2)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认知的清晰思路,一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地理技能,落实地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如在“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中,分析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时候,可设计问题:为什么地球就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呢?这是在无疑处设疑导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时间角度说明地球孕育生命的漫长,同时地球也因为有了生命而显得与众不同。让学生联想到人生的努力奋斗,历程是漫长的,但结果却是与众不同的。人的成功可以改变他周围的人或事,那么地球有了生命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改变呢?引导学生阅读,他们就会明白生物对大气的改造作用。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落实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标要求。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丰富的,也是探索的。改革的落实是需要时间的,但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于自身的业务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上一篇:体育高考生考前心理状态分析 下一篇: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