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移动未来的4G运营管理

时间:2022-05-04 12:10:23

浅谈中国移动未来的4G运营管理

摘要:移动通信从80年代北欧的1G到现在全球正广泛应用的3G,发展迅速。然而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3G的信息化程度,这就引发了4G的诞生。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且能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的技术产品。针对中国移动集团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优良4G网络,结合4G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移动未来的4G运营管理模式,以期让消费者在通讯上实现真正物美价廉的沟通自由,享受到优质的通讯服务。

关键词:4G;TD-LTE;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21-01

4G通信技术是继第三代通信技术以后的又一次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它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平均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中国移动在不久未来的4G的运营管理模式很值得探讨。

一、中国移动4G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的4G(TD-LTE)网络是我国主推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已于2010年10月被国际电信联盟最终确定为4G技术标准。中国移动自主发展TD-LTE4G技术,可以从TD-SCDMA制式平滑过渡到TD-LTE制式。2012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香港公司、中兴通讯和爱立信宣布,香港TD-LTE网络正式交付商用,同时,这也是全球首个双模4G网络,即TD-LTE和FDD LTE融合的网络。

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已启动TD-LTE规模试验网项目,作为规模试验网重点城市,2012年3月15日,深圳率先启动全国首批4G友好客户测试;5月17日完成全国首个城市核心CBD楼宇京基100大厦TD-LTE室内全覆盖,并启动年度“4G LTE客户测试体验活动”;11月16-21日,TD-LTE成功亮相第十四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4GLTE,未来已来”、“TD-LTE,创新引领未来”两大主题全面展示我国主导创新技术规模商用化能力。12月18日举行了深圳移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网建成暨深港漫游测试成功新闻会,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介绍2012全年网络建设成果,并公布深圳地铁2号线LTE全线覆盖、深港漫游互通、4G友好客户招募及系列体验活动。

二、探索中国移动未来的4G运营管理模式

3G业务商用才满一年,千亿投资尚未带来大的回报之际,中国移动于2010年已经开始高调布局“准4G”商用网络,其意在提前为未来业务的升级铺路,而更大的雄心在于成为4G时代的全球领导者

现今,中国主导的4G技术TD-LTE已经迈入发展关键阶段。中国移动推动TD-LTE标准的4G产业链的力度开始加大。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放风预计4G牌照估计今年年内可发放,立即激起业界千层浪。预计4G将拉动上下游约千亿的投资,预计中国移动未来的4G运营管理模式将分上、中、下游三个板块来实现。如下将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

上游与主设备商华为、中兴通讯等公司合作,共同开发4G网络。在中国移动首次TDD-LTE招标中华为与中兴占比最大,分别约占23%、25%。中国移动已经全面启动4G网络建设。其中包括:2013年开始在国内100个城市进行TD-LTE(我国4G技术标准)的设备采购,以及2013年建成TD-LTE基站规模将超过20万个,预计2013年新建基站18万个,这一投资总额将达到约1800亿元。伴随着数据的爆炸,用户需要更高的带宽和更佳体验,移动运营商必须扩大网络容量,提高接入速度,与此同时提供相应的强大后台支撑系统、计费系统和监测系统。

通过4G通信给人们带来的先进服务,人们还必须加载各种各样的4G终端才能实现。这就引发了中国移动的4G中游运营管理模式——整合终端渠道商资源,如迪信通、联想、朵唯等厂商。通过厂商联盟整合旗下资源集中力量投入到4G网络和渠道等多维度平台建设中,同时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终端开发衍生到TD-LTE产业链领域,突破4G芯片技术难关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下游,中国移动还得继续优化4G的营销策略。在推进4G的同时,必定将经历2G、3G、4G网络长期共存的过程。4G的推广可以借鉴“动感地带”的成功营销案例,进一步细分市场,制定合理的营销模式。在广告营销、服务营销、电子商务营销、电话营销以及合理设置营销组合等营销模式方面投入更多贴近消费者需求的应用,让消费者切身感受更优质的通讯服务。与此同时可以根据4G的优势扩展客户群,比如说公安刑侦、城管执法等政府行业的应用,真正实现政府部门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移动办公。

三、结论

手机用户在飞速增长,4G时代的到来,中国移动将全面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完善其运营管理,实现中国移动与其消费者的双赢,让消费者体验到更便捷、优速、廉价的4G服务。

上一篇:浅谈企业文化在青年文明号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若干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