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市场的取水权限制

时间:2022-05-03 11:10:57

水权市场的取水权限制

摘 要:目前,在我国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各地对取水权的行使往往以一个团体的利益考虑,较少的考虑的水权市场的种种限制,本文就水权市场的取水权限制进行初步研究,主要从取水权的文化限制、生态限制、人权限制方面逐一分析,得出取水权的行使应该考虑这些基本限制因素。

关键词:取水权 限制 文化限制 生态限制 人权限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水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局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水资源很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最为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中,水资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市,并将越来越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焦点。由于我国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北方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尤其是黄淮海地区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值、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均占中国的三分之一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和粮食、棉花的主产区,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该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是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适应、水资源供求矛盾最突出的地区。随着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竞争的加剧,为了促进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水权、水权交易及水市场等问题成为近来我国政府部门、学术界及社会其他团体和个人十分关心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水权的文化限制

1.水维系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发祥和发展与水密不可分。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一些早期文明的衰落也与人类没有珍惜水、善待水有关。古巴比伦人对森林的破坏,导致河道和灌溉沟渠淤塞,致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下水位不断上升,淤泥和土地的盐渍化终于使古巴比伦生态系统崩溃。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如今,在伊拉克境内的古巴比伦遗址已是满目荒凉。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整个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先民们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人们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人水争地。天灾加上人祸,致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黄河流域,竟到了“居无尺椽, 人无烟灶,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的地步。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河流不是人类欲望的函数,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华夏文明的命运与长江、黄河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与我们能否珍惜水、保护水密不可分。

2.水维系了人类文化。水是生命之源,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除了给人类以饮用、舟楫、灌溉等方面的恩惠外,还具有许多精神方面的价值和特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奠定了中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

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从不同侧面道出了水中蕴含的哲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水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

同时,治水活动也提供了独特的景观文化、历史遗存。例如:汉年间,自汉武帝时期开始,黄河频繁决溢,成为朝野关注的国家大事,之后,陆续提出过多种工程治黄方案。大约在公元前6年,上策的想法是,摆脱目前黄河河道高耸狭窄的困难局面,另外,开辟一处宽广的场所容纳黄河洪水。他说:“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泽,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意思是说,人们努力防洪,一方面,要为改善生存条件和不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另一方面,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主动地限制国土开发的力度以适应自然。“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是贾让从黄河治理的历史演变中得出的结论。他提出的社会发展应主动与河流洪水规律相适应的文化观,是客观和积极的。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也有类似的主张。他在一篇“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的文章中提出:“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河水湍悍,虽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势不至如此。古者河之侧无居民,弃其地以为水委。今也堤之而庐民其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其理然也。”虽然废弃堤防而任水所向的办法不可取,但“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的话,却道出了洪水灾害的发生并不单纯和洪水发生的“理”有关,必须注意到社会发展这个“人情”对河流和洪水的影响,这是极有见地的。

这些认识无不浸润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传统文化与洪水规律的结合,演绎出对今人有切实价值的治水主张。

二、取水权的生态限制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相对于水资源管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水资源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与水生态环境争水,这也应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二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应自觉地限制自身水资源消耗,兼顾自然界中水生态环境等其他要素的用水需求,从而保障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Falkmark 提出“绿水”的概念,强调保证生态系统本身对水资源的需求,Rashin 等也提出:可持续的水利用要求保证足够的水量来保护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从理论上讲水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作为地球上的强势生存者,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争水的的历史缩影。从远古到近代,由于人类自身数量的限制和取用水资源的技术手段限制,人类虽然侵夺了部分生态环境用水,但并未危及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但时至今日,人类的活动已经严重的影响到整个水资源系统的平衡。人们不得不把审视的目光重新投到人类活动本身。

为了限制人类对地表水的无穷索取,有学者提出河流生态基流量(River ecological flow)这个概念。它是针对取水业已侵犯到整个水资源系统的平衡现状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是指为保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用以维持或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所需的最小流量。研究和确定河流生态基流量的目的在于遏止河道断流和流量减少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实现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通过数理模型的方式,计算出一个水生态系统维系自身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河流生态服务功能为管理目标所需的最小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需要量:1、河道生态基流量:包含中心河道、河漫滩过渡带所需的生态基流量;2、河口的生态基流量:河口生态基流量是指维持或恢复河口生态功能所需的最小入海流量;3、湿地生态基流量:湿地生态基流量是指维持或恢复各类型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最小流量,用于辅助调控河道生态基流量。这个概念的提出是我们认识到只有维护好水系统的自身平衡,才有人类的长久发展。

由于人们对水资源利用开发没有注意到水资源本身的生态平衡问题,使得一些原本优先用于生态用水被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占用,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调查,因水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多达3430平方公里,占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

例如:为减少风沙对绿洲内部的侵扰,甘肃省民勤县投巨资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移民、跨区调水等多项综合治理项目。尽管通过景泰电力提灌工程,至今已向民勤县调引了两亿多立方米黄河水,上中游也下泄了不少水量,然而,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局却几乎没有改变。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应用于偿还生态欠账的水量很大程度上被玉米地和棉田耗用,生态还水措施的落实举步维艰,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曾指出,在干旱荒漠区盲目提取地下水开发沙产业,建设高耗水的生态园和经济园,从眼前看,虽然治理沙化增加了植被,扩大了绿化面积,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看,这种行为必然加快地下水消耗,加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到头来局部治理了,整体却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新疆分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所长史彦江说,在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高危地区,应该从国家层面采取强硬措施,以确保有足够的水量偿还因多年亏欠的生态用水,必要时可全面退出农业种植等高耗水产业的开发,以逐步恢复和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某个流域人类的生存于水系统自身的平衡发生了矛盾,甚至该流域人类有必要让出生存空间,以谋求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取水权的人权限制

取水权的人权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即取水权的代内公平和代纪公平。

取水权代内公平是指一个国家在现有的工程水平上,可供分配的水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做到公平分配。社会用水大体可分为生活用水、经济用水和公共用水,与其对应的分别是基本水权、竞争性水权和公共水权。其水权分配的优先顺序是:基本水权-公共水权-竞争性水权。基本水权就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其应该享受最基本的水权,这个权利是不能剥夺的,更不能进入市场交易。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有权利获得“充分、稳定、安全”的饮水。有的学者认为,从上述的意义上讲,人权中应包含“水人权”在内这一点在国际法上已经得到了广泛承认,而且许多国家在国内法中也加以承认。基于这项人权(生存权),各国政府有义务保证其国内人民获得“充足、稳定、安全”的饮水。这种权利不仅仅是一种取水权,它还当然地是一种基本人权――生存权之必要内容,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就如同否认获得食物是人的生存权一样荒谬。

代纪公平主要是指取水权应当考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均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的生活的权利。这种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综合起来就是即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让人们从一种新的视角重新看待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人们走出了过去动辄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完全对立的认识误区。它第一次为环境与发展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理论框架,正因如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理论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提到,淡水是一种有限资源,不仅为维持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须,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彼关的重要意义。将水资源的保护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重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取水权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考虑到这些种种限制,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将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预见的未来。

原海滨: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济法学系。

上一篇: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查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美术教学的术与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