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改革与设想

时间:2022-05-03 08:36:55

浅析语文教学改革与设想

摘 要:语文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一门学科,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让其紧跟时代的脚步。现代化的语文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拒绝填鸭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课堂形式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的,是以教师为上课的中心和指导的,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气氛更是枯燥无味,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要转变课堂角色,即以教师为主题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性,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好的学习和成绩不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要切实学会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实践,更好的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所服务。本文以浅析语文教学改革与设想为题,将传统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进行对比,深入剖析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改革措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设想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是可以为我们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它具有涵盖范围广、 知识较灵活以及学习周期长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来剔除教学中的瑕疵,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现在的教学改革只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却真正忽视了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性。教学内容问题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真正从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来说,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基本的拼音、字词、句子入门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和探索,例如:古诗词、文言文、名著等,还会涉及对外国文学的学习。虽然我们各个的语文教材存在差异且经历过数次的改革,但是纵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内容的编排并没有大的革新和更换,只是参照先前的教材版本进行细小的变动。这就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并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针对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它是语文课程标准层面的问题,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和相应的语文能力。第二、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它是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为了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教授什么样的内容。第三、语文教材内容的设置;教材顾名思义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语文老师和语文教材的编制者可以寻找和提供相应的对策和方法。第四、语文教学内容的设置;即根据实际的学生学习情况和课堂情况来确定实际教学中叫什么以及怎么样去教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从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下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和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完成主观计划为主要方式的。采用的还是常用的填鸭式、整堂讲的老方法,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和智力开发。但是我们从小学开始到高中阶段的教育都是以单方面的接受为主要的方式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们的逻辑思维缺乏、实践和创造力明显不足。但是现代化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启发式教学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设的学习目的是非常的有帮助的。这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近几年就有不少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关于学生阅读的教读法:其中有六个读书步骤:默读课文、查词典、分小组互查互评读书练习,教师讲课,写读书札记和熟读课文;除教师讲课外,其余五步均为学生主动活动,它突出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这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表现在对板书的书写和讲解上,要问一下学生是否听懂和理解了,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草草结束一节课的讲解,会问问学生的反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还应注重提高科学性。其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一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引进,例如,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领会文章的理想内容,又通过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深入理解文章在表达思想内容上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语言运用中尽量做到规范、优美、文明、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感染熏陶的方式,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有利于师生双方配合默契,相互促进,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有机统一,优化组合;第二是要符合教学目标、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反映规律,遵循原则。

参考文献:

[1]杨飞云.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解读与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6):42-46.

[2]吴华成.从科学试题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J].考试周刊,2007(50):143.

[3]陆宝初.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J].新高考:高三语文,2013(9):7-9.

上一篇: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