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运用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05-03 07:17:33

创设运用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知识真挚浓厚的感情,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即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即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吃,怎么分?”学生抢着说从中间切开,分成2份。我又说:“每份是这个面包的多少?”学生说是一半。我接着又问:“如果有3个同学怎么办,每份是多少?”学生一时愣住了,说不出答案。这时我就出示课题“分数的认识”。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形成悬念,课堂上必然聚精会神地随教师一起研究新课内容,探求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教材中的画面,使数学生活化

例如:第二册位置中“上下”这个内容,教材中呈现出一幅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画。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蓝天下,雄伟的大桥横跨长江,一艘轮船正从桥下穿过,桥上的铁道上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各式各样的汽车。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画面。经过老师的形象描述,学生一下子被画面吸引住,投入到“上下”位置的学习中。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完后,书上设置了这样一个例题:学数学用数学。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放学后游戏的画面:春天,同学们在美丽的大花园中做游戏,远处有十几个同学在茂密的树林中捉迷藏;近一些有一群同学在草地上围一个圆圈一边唱一边跑,玩丢手绢的游戏;近处有十几个同学在踢球,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呀!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一下子将同学们带到了游戏之中,这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三、创设活动情境,使数学具体化

例如:平面图形的拼组中设置了一个风车手工活动,要求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通过折剪、固定成一个风车,使学生亲身体验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看到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风车做好后转动风车,看到它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通过手工活动,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风车与圆的关系,这些抽象知识被学生所接受。为了让学生尽情的折一折,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我让他们再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自己熟悉、喜欢的任意东西。同学们一下子忙开了,有的学生折了“东南西北”有的学生折了“衣服、裤子”,还有的折了“照相机”。有的同学还在“东南西北”上写了名字,在开心地玩呢!这时,我举起学生折好的“东南西北”让大家观察,果然发现“东南西北”展平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八个三角形和四个正方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而一件“衣服”上有8个三角形;一条“裤子”上有12个三角形。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拼一拼,摆一摆。这样做拓宽了学生平面图形拼组的思路,很自然的由折向拼过渡,引导学生拼出更多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感受数学之美。

四、利用教材图片,使数学形象化

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第一个内容就是数数。图中呈现的是:广阔的草地上有成群的小羊,小精灵明明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学生在学习了20的基础上能很快答出羊的只数比20多得多。再让学生数一数究竟有多少只?学生有的一只一只地数出一百,有的十只十只地数出一百。将抽象的数一百用形象的羊来表示,使学生整体感知了一百有多大,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将数数形象化,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早晨起床上学要看时间,路上买早餐要学会使用人民币,到了学校要走到自己的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这里要用到“位置”,做广播操排队回教室要沿着楼梯右行,要弄清“左右”,又用到“位置”。数学的用处非常大,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教学中让数学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快乐地运用,将广阔地现实生活作为学生生动的课堂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标。

总之,创设运用教学情境这种手段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究的乐趣中得到持续激发;可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探索知识中;可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美的情境中得以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可使学生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真正变“学会”为“会学”了。

上一篇:浅谈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