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的论的产品说明书翻译研究

时间:2022-05-03 11:40:10

基于目的论的产品说明书翻译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成功入世,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登陆中国市场。然而,目前对于说明书翻译的研究尚属国内翻译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另辟蹊径,尝试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探讨产品说明书的翻译问题。

关键词: 产品说明书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 翻译原则

一、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也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中极其重要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家Vermeer提出翻译中的目的论。目的论通过引入跨文化交际理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打破了以往翻译研究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狭窄视域。它将翻译从“源文本”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实用文本的翻译更是如此。同时,翻译过程始于作者,经由译者,到达读者。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意向或目的必然对译文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说明书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其目的就是要推销产品、树立企业形象,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说明书的翻译目的

首先,说明书作为实用文体,是一种为产品服务的介绍性语篇体裁,既实用又有高度的商业价值。其次,作为一种典型的目的性文本,说明书的目的非常明确,一般说来,说明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方面是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成分、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等。另一方面,在介绍中还兼有广告的成分,用以引发读者兴趣并购买产品,即说服消费者做出消费行为。所有说明书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销售。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的不同,一则好的说明书经过翻译之后可能不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口味,特别是如果译者死死地扣住原作的形式,则翻译后的说明书可能无法取得劝导效果,并在目标语市场的促销中遭遇失败。因此,说明书翻译要求准确、充分传达产品信息的同时,还要求语言简洁明了、层次分明,给人以美感,继而激发人们购买产品的欲望。

三、说明书的翻译原则

(一)目的性法则

在产品说明书的翻译过程中,译文的交际目的即是准确传达产品的信息和号召消费者购买。由于英、汉语言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民族特色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语说明书在语言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中一定要重视母语国家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在一些特定的双方存在不同认知的方面,一定注意选择适当的词语,这样才能把翻译工作做好。

从目的论上看,翻译要求受目的语文化决定,原文只是起提供信息的作用。译者只有综合考虑了翻译要求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实现推销目的,最有效的翻译不一定是忠实地再现原文。如“白象”方便面,英译成“White Elephant”。象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可是a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沉重的负担”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这样的翻译显然是失败的。又如:cock,公鸡,在英语国家里还有性器官的意思,是下流话,因此在很多正式场合这个词是避讳的。还有很多词汇,我们不能根据中文意思翻译,应该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后,选择恰当的对应词语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务英语译文准确、具体。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法则”或“篇内连贯”是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实现互动交际功能,译文需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译文必须能够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理解和接纳。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中西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这种思维审美上的差别表现在说明书上就是英语常使用一些简单朴实的词句,体现为一种简洁明快的美,而汉语广告常常辞藻华丽、成语迭用,体现出一种华丽的美。

如:Catch that Pepsi spirit,Drink it in.

Now it’s Pepsi for those who drink young.

Have a Pepsi Day.

译文1:君饮百事可乐,精神爽朗快乐,

欲使青春常驻,天天喝它一喝。

译文2:追求百事精神,畅饮百事可乐,

百事给人青春,百事伴你每天。

英文原文采用的是活泼、轻快的歌谣体,而译文1措辞过于正式,神似对仗工整的六言诗,丧失了原文的轻松与活力。译文2则准确把握了本条广告的目的,对自己的听众群定位准确,体现出百事扩大自己的消费群,将青春的含义扩展为心态年轻的意图。对于产品翻译而言,译文的功能与目的应与原文一致,主要体现广告的诉求功能,即诱导受众认同并接受所推介的产品、服务或理念,目的是推销。

(三)忠实性法则

“忠实法则”或“篇际连贯”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原文和译文间需实现语际连贯,即译文忠实于原文,翻译不能置原文于不顾。这就为产品说明书中的局部不忠实、增删乃至改写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例如,汉语广告中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信度,经常用“权威认证”、“省优部优”(awarded the superior quality product by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Ministry concerned);“信誉第一,顾客至上”(reputation the first and customers the utmost)等词语来吸引消费者。这与中国人注重权威有关,但是西方人却更加在乎个人的品位,重视用事实说话,不大在意官方的评论。对此类进行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话语信息,使译文既简约,又能实现其对译语消费者的祈使功能,从而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

四、结语

纵览翻译理论发现,能运用到说明书翻译中的理论十分有限。但目的论是一个相对新颖的翻译理论,可以将翻译从原文的枷锁中解救出来,尤其为诸如英文产品说明书之类的实用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功能主义理论鼓励译者利用原作中的所有信息,并选择任何认为合适的翻译策略体现译作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结果决定方法”。用翻译目的论来指导说明书的汉译,可更好地实现促销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增订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杨建华.西方译学理论辑要[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杰辉.论说明书翻译的基本准则[J].湖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4]苏淑惠.广告英语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J].外国语,1996.

上一篇:视觉动词的英汉认知语义对比 下一篇:文化风俗翻译的难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