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

时间:2022-05-03 11:04:23

浅析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

一、摸清底情,掌握状况――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表现出如下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1 事业心、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普遍增强。一些教师认为工作不能马虎,加之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他们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一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实施的自觉性,有的学校单纯以分数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与奖励绩效挂钩。这些都是构成这种现象的因素。

2 好学上进,渴望接受新信息、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但往往缺乏求实精神。有的教师不愿苦练“三字一话”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教学能力提高、改进不快。这是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经济改革的深入,知识量急剧增加,新信息层出不穷等原因造成的。作为教师,不学习就要落伍,而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既是一种时尚,也是自身适应形势和工作新要求的需要,但“三字一话”和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和掌握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如果心态浮躁,其结果什么都学不好,工作也干不好。

3 竞争意识强,不服输,但往往缺乏协作意识。社会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不能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竞争的负面影响导致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教师中的上述现象除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外,与教师评价体系的偏差也不无关系。

4 勇于改革,积极探索,但往往缺乏科学态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许多教师的教改、科研往往停留在“个体作战”,停留在发表一些论文上,而不能进行较全面的课题研究。这与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许多地区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有关,也与学校领导对教育改革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抓得不实有关。

5 追求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期望值高,急于求成,想一鸣惊人,但忽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这与“教育周期较长,需要长期努力,教育产品具有不可废弃性”的要求是相悖的。

二、与时俱进。对症下药――找准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着力点和新方法

1 方向管理――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实施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方向管理不力,其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普遍对“应试教育”嘴上反对,心里认同,而对“素质教育”口头上认同,但理解不透,措施不力。这样做不仅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而且容易陷入“增负――学习情绪低落――低效――进一步增负”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是要引导教师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精髓;二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的教学计划,开齐开足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开设环境课程;四是引导教师学习把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到课堂,而不是甩到课外;五是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六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的每个要素都达到“优质”,同时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帮训管理――组织教师结对帮带,严格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名师工程”是学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学历过关、教学基本功过关以及“双过硬”(教学、科研)教师的培养,是造就一支合格教师队伍的三个主要环节。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严格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的状况,学校管理者要组织中老年教师与他们结对子,开展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活动,以老带新,严格“三字一话”和课堂教学基本功训练。在学历过关的基础上,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进修,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适当给中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组织教案评比、讲课比赛、上公开课、论文竞赛、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演的机会,使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提高。对于一些教学、科研已有相当成就的教师,要鼓励他们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并通过适当的途径向外宣传推广。

3 竞争管理――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和谐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加强教师竞争管理,最根本的是努力创设良好的竞争氛围,引导教师处理好竞争和协作的关系,促进其和谐竞争。为此,学校管理一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二是明确竞争规则;三是要切实加强教研组尤其是备课组建设;四是通过评选、奖励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来鼓励教师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五是提供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宽教师知识视野;六是改革教师工作成绩评估方法,引导教师自觉遵守竞争规则,全面育人。

4 常规管理――培养教师遵章守纪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更多的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更多的教师成为有个性、一专多能的人。然而在强调发展教师个性的同时,切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对教师必要的常规管理。我们要坚持依法治教,必须建立一整套必要的教师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是在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社会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加强教师的时间管理、集体办公、教学环节和各种教育活动的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以集体办公为例,根据教师劳动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既不能限得过死,也不能撒手不管,以保证备课、批改作业等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再如对教师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双休日教师值班都必须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否则,优良的教风就无法形成。现代学校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弹性管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弃行之有效的刚性管理,以法治教。恰恰相反,以此为基础,以人为本、弹性管理才能真正奏效。

5 民主管理――开通教师表达心声的渠道,热情鼓励其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模式应由权力模式逐步向合作模式过渡。所谓合作模式,就是主要依靠学校各主体之间的积极配合和协作,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来管理学校的模式。其特点是民主平等,主体参与,群策群力,上下协作。学校管理者要发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领导比教师高明的思想,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自己甘当小学生的观点;其次,要努力创设民主管理的氛围,学校管理者要虚心听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从善如流;再次,要定期召开教代会,重大事情要由教代会通过;第四,要设立校长信箱,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广开渠道让教师表达心声。学校管理者要定期研究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建议要及时采纳,即使是不合理的建议,也要注意保护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能打击报复。

6 激励管理――满足教师多层次需要,充分发挥其多方面潜能。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而激励手段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激励的核心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是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要。教师的需要不仅有其时代性、社会性特征,更有其层次性和特殊性。如物质需要的迫切性,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等等。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学校管理者必须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1)信任重用与教育引导并重的精神激励。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用人所长,推荐中青年教师挑大梁,让他们在公开教学、观摩课比赛、教育论文比赛等活动中显身手;关心教师进步,吸收优秀教师入党,评先选模做到公平公正,并向有教学实绩的同志倾斜等,都有助于创造一种人人力争上游的氛围。(2)总体目标与个体期望相结合的目标激励。在制定学校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制定适宜的个体目标,将自我实现与学校发展和奉献于教育事业统一起来。(3)“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式的信息激励。通过登门取经、求教来宾、校际挂钩、互通情报、信息交流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师的信息源,使他们开阔眼界,精神充实,增强工作动力。(4)改善条件和落实奖惩同步的物质激励。努力解决教师的住房、子女上学、生活福利等实际困难;改革奖励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评价体系,把对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和师德的考核与奖励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7 师德管理――引导教师为人师表,坚决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负面影响。良好的师德主要表现在爱生、敬业、奉献、公开、民主等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要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在教师中大力提倡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公正平等、民主教学。要在教师身边树立师德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发挥楷模效应。要引导教师坚决抵制市场经济的各种负面影响,严禁赌博、有偿家教、变相索要、体罚学生、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从中牟利等不良现象,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因事、因境、因人而异,探索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以及对其管理的方法,提高学校管理成效,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是每个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上一篇:“我是农民的儿子” 下一篇:各地“出招”探索实施“绿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