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所有制――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分析工具

时间:2022-05-03 06:38:32

国际所有制――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分析工具

摘要:国际私有制是目前东西方国家间共同的国际社会制度;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是以国际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不协调,这一矛盾在世界格局上就表现为极;无极化的所有制基础是国际公有制;欧盟内部正在实现以国际公有制为基础的无极化;社会主义国家间发生战争的根本原因――同为国际私有制主体;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争实质是国际公有制与国际私有制之争;欧盟成员国国力的异化是国际所有制由私向公不断转化的结果。

关键词:国际所有制;国际关系;无极化;国力异化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11-02

虽然意识形态分歧已随冷战的结束离我们远去,但受制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沉积,能否在东西方之间找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制度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的国家利益基础是东西方关系深化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 国际私有制 ――全球现行所有制体系的核心

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对全球生产要素的分割,使国与国之间以国家的方式确立了对生产要素所有权的相互独立性。这就是国际私有制。欧元国家货币的统一,则表明国际公有制已开始萌芽。虽然对外是国际私有制的主体,但欧盟内部却将部分地实现国际公有制。国际所有制的公、 私占比开始了此消彼长的漫长演化。尚未被国家分割的生产要素,只剩下公海、 南极大陆和外层空间。这自然成了国际公有制的客体。在被分割的每个单元内,生产资料成为所有制的唯一客体。在这个范围内,所有制包括私有制和由公有制(共同共有)与股份制(按份共有)组成的共有制。

为什么说国际私有制是全球现行所有制体系的核心呢 ?原因是:1. 国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单位,国家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国家神圣不可侵犯。这说明全球现行所有制体系的核心在国际这个层次上而不是在国内。2. 不论是公有制国家还是私有制国家,都是国际私有制的主体。3. 国内所有制体系的核心虽是私有制,但国内私有制的主体却是国际私有制的客体。国内私有制不能反映全球所有制体系的全貌。4.全球性国际公有制只有公海、 南极大陆和外层空间这些客体,区域性国际公有制只有欧盟正在萌芽。国际公有制必将成为全球所有制体系的核心,但目前还远远不是。5. 国际私有制的客体最广泛。

二、 国际所有制与国际秩序、世界矛盾、世界格局

就像一国所有制构成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基础一样,国际所有制构成了国际社会制度的根本基础。这就在发达国家、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转轨经济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制度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的国家利益基础 ――国际私有制。

国际私有制通过对全球生产要素的分割,形成了国家利益对全人类整体利益的分割。国家利益的核心是国家,国家的核心是建立在国际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所有权。所以,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国家私有制是国家间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国际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因此,国家利益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不协调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则构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单极化、多极化和无极化趋势并存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重要特征。所谓极,无非是由国际所有制决定着的、当今人类社会主要矛盾在世界格局上的表现。单极化、多极化的所有制基础均为国际私有制,无极化即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所有制基础是国际公有制。单极化和多极化均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无极化则体现了共享原则,必将促进国际社会的成熟和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国际所有制正在进行着由私向公的不断转化,未来世界格局将进入无极化时代。欧盟内部就正在实现着以国际公有制为基础的无极化。

正像把对自身利益的追逐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一样,追逐国家利益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协调着国际关系,确定着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追逐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对国家经济利益的追逐形成了国际经济秩序;对国家政治利益的追逐形成了国际政治秩序。而对国家利益的不同追逐方式,则形成了不同的国际秩序。暴力方式追逐国家利益必然引起战乱;以大压小、恃强凌弱的方式追逐国家利益必然形成不公正、 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只考虑本国利益,不顾他国利益、 全人类整体利益,必然导致人类的分散。这些都是建立在国际私有制基础上的国际旧秩序。所以,建立国际新秩序,不仅要考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国际法准则,最根本的还要考虑国际社会现行的所有制基础。不触动国际私有制,就不能真正建立起国际新秩序。国际公有制通过对各国生产要素的汇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利益与全人类整体利益的矛盾。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废井田,开阡陌,实现了商品、 资本、 人员、 劳务四大要素的自由流通,在欧盟内部拆除了要素流动的国界限制,恢复了要素的整合性,有效克服了市场要统一与要独立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欧洲中央银行将上收各成员国的货币,发行单一货币。这必然触动欧盟范围内的国际私有制,引发欧元国家间所有制的重组,开始建立国际公有制的历程,使国际秩序的更新有了坚实的所有制基础。

三、 国际私有制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上世纪70 年代以来,以自由化与国际化为先导的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席卷全球的历史潮流。它更新着国际秩序,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受着它的洗礼,也都在自觉地或被迫地推动着它的发展。有的国家在给它交学费,有的国家已开始分享它带来的红利。所谓经济一体化,就是全球(或区域)经济汇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状态或过程。它要求在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特征的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使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与各国政府的联合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单一化货币结合起来,以实现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目标。因此,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之争实质是国际公有制与国际私有制之争。从欧盟的实践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三根支柱是市场一体化、 政策协调化、 货币单一化。可见,经济一体化来源于系统大于要素之和规律基础上对全球生产力的整合效应,它是经济全球化的聚合反应。经济增长源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经济一体化要求把全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加以管理,即把分散在各国的经济管理汇集起来,这必然要更新国际秩序。建立在国际私有制基础上的国际旧秩序,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市场分割、 政出多门、 币种繁杂,形成了与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对抗;建立在由国际私有制不断向国际公有制转化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必将推进全球经济的市场一体化、 政策协调化、 货币单一化,顺应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促进和平与发展。欧元就是国际秩序不断更新的产物,对和平与发展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正在进行一体化的欧洲虽已有欧洲议会、 欧洲部长理事会、 欧洲委员会等全欧盟性的机构,但是 15 个成员国公众的民族意识仍很强烈,缺少一种统一的欧洲象征。而发行和使用欧洲单一货币,各国公众逐步习惯之后,将大大加强欧洲意识和作为一个欧洲人的认同感,进而化解走向政治联盟的阻力。这种统一的欧洲认同感将最终消除长期折磨欧洲各国以至全世界的战争,并将示范性地带动全人类的和平与合作。另一方面,欧元诞生后,人流、 物流、 资金流、 技术流、 信息流将更加顺畅,统一、 开放、 充满活力的欧洲经济实力将会由于系统大于要素之和规律而显著提高,并也将示范性地带动全球经济、 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发展。未来欧元与美元的合并也将表明世界货币格局的无极化而不是单极化。总之,以国际私有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 经济旧秩序以人类走向分散化为特征,安排着 100 多个国家的自身利益,它带来的是冲突与落后;而以国际私有制不断向国际公有制转化为基础的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将以人类走向一体化为特征,安排着全人类整体利益,它带来的将是持久的和平、 合作与发展。

四、国际私有制与国力异化

国力的异化是指国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将成为国家消亡的力量。随着欧元的诞生,国力的异化已经开始。欧元国家的逐步集中或集约化、 欧元国家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欧洲统一意识的增强,从根本上动摇了欧元国家间的国际私有制,欧盟踏上了由国际私有制不断向国际公有制过渡的征程,使“国家永存、 政府更迭” 成为 “政府永存、 国家渐亡” 。但后者的政府已逐步形成一种双层政府格局,即欧盟大政府的强化与欧元国家政府的地方化。1946年,德国前总理科尔认为: “如果相信没有欧盟政治的上层建筑,经济联盟可以运行,是糊涂观念。贸易联盟可带来一时的好处,但仅此达不到欧洲大陆的政治稳定。因为欧洲不仅是货币与经济的欧洲,它是文化、 地区多样性、 各种不同历史传统的欧洲。所以政治联盟和经济联盟对未来欧洲是同样重要的基础。对德国人来讲,货币联盟不是灵机一动的想法,它本身含有最高的政治价值” 。

因此,欧元的下一步必将是与美元的合并,欧盟的下一步将是跨大西洋联盟。这种国家与最高政府的分离无疑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没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也没有永恒的阶级利益,只有永恒的全人类整体利益。因此,讨论21 世纪将是美国人的世纪,还是欧洲人或中国人的世纪已毫无意义,正像讨论当今的欧洲是德国人的欧洲还是法国人或英国人的欧洲一样。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21 世纪是全人类的世纪,是人类加速进化的世纪,整合的世纪,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国家为本、 阶级为本、 宗教为本的世纪。当下一个千年结束时甚至当21世纪或 22 世纪结束时,人们也许会发现地球上只剩下一个国家了,那就是联合国。所以,国力的异化,要求人们在增强国力、 使用国力时,要校准一个方向――全人类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龚晓峰.欧元“闯”世界[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3 .

[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二十八国跨世纪构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3 .

上一篇:谈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 下一篇:对温铁军\茅于轼\贺雪峰等人的新农村建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