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油画“性格”

时间:2022-05-03 06:14:15

浅谈中国油画“性格”

摘要:油画本是外来画种,但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出现了很多的曲折和革新。从开始的单纯的模仿,但后来拥有了自己的特点,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几代的艺术家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现在的油画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谨此也希望中国油画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实现“百花齐放”,彰显中国油画的“性格”。

关键词:油画;创新;性格

中图分类号:J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57-01

中国油画的发展经历了坎坷艰辛的路程,贯穿了整个百年的历史,耗尽了几代画家的心血。早在明代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将油画带入中国,中国才开始了解到了西方的油画。之后在香港、澳门、广州等沿海城市,一些民间艺人自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学到了油画的技法,成为最早从事油画创作和销售的中国画家。可以说,是沿海城市从事旅游商品的画师们,揭开了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序幕。

西方油画进入中国后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

1.模彷时期:因为油画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从理论到实践以至于作品的展出都处于探索时期。

2.发展成熟时期: 虽然从油画的语言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油画尚未形成地域性特点,但是无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过程和作品完成后在社会的流通都完全出于意识形态的引导控制之中。在这个文化环境体系,油画生存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语境中,完全按照社会主义初期中国的文化话语运作。

3.开放扩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影响油画创作的话语有二重体系。一是在对第二阶段的延续的基础上变化的体系,二是对第二阶段的反叛,同时面向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靠近和追逐的体系。

在如何将“油画民族化”或如何以油画表现“吾土吾民”这一难题,我国的代代油画艺术家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下面我们重点解析一下中国历代油画艺术家在西学东用,展现出中国油画独特的一方面:

刘海粟(1896-1994年) 画家、美术教育家。

在维新思潮的激发下,以刘海粟为代表的学者东渡日本,远赴西洋学习油画技法。这一时期还有李叔同、陈抱一、林风眠也在其中。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西方油画终于在中国生根发芽。1923点,刘海粟提出了“油画民族化”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此时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面临亡国危险的这个时期。之后,刘海粟创作出了《黄山云海奇观》,中西画技法互补并用,追求民族气息与时代的统一。刘海粟的这幅作品极富特色,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泼墨法的启迪,另一方面也是受西方现代绘画施彩法影响的结果。

董希文(1914―1973) 浙江绍兴人。受赞誉的油画大家,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

1952年,38岁的董希文在北京胡同一间普通的房间里,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用了仅仅两个月就独立创作出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这幅被称为呕歌人民革命的旷世杰作。此作一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喜爱。随后印成年画,全国发行量达上百万张。在构图上的成功创造,位于画面的正中央,国家领导依次站在左方,几根天安门大柱擎天拔起,展现真正的泱泱大国的气象。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色彩运用上很大胆地运用天蓝色、大红色、金黄色组成基本色调,用蓝色、棕色、绿色等调和。按中国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统一协调,这确实需要非常深的艺术功底。《开国大典》在色彩构思上表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气派,为油画的民族化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影响及其深远。

罗中立 (1948年-)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80年代,罗中立一幅《父亲》在第二届青年美展中或一等奖一举成名。《父亲》这幅油画被称作是描绘了全中国任劳任苦的父亲,是中国的“脊梁”。用西方油画拍照写实的技法,把父亲脸上的“千沟万壑”描绘的深入人心。背景用暖暖的土黄色,和父亲脸上强烈的光影效果使画面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陈丹青(1953年-),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

在1980年,陈丹青以油画《组画》名扬海内外,成为全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陈丹青在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陈丹青在绘画上有较很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内心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组画》采用西方油画古典风格的写实手法,色彩浓重朴厚;造型凝重浑厚;构图单纯稳定;笔触细腻精到、藏而不露。来自于作者这种对人、对生命的裸的表达。运用西方油画技巧把浓烈的民族气息表现得惟妙惟肖。

油画本是外来画种,但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出现了很多的曲折和革新。从开始的单纯的模仿,但后来拥有了自己的特点,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几代的艺术家们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现在的油画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谨此也希望中国油画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实现“百花齐放”,彰显中国油画的“性格”。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上一篇: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 下一篇:流行之古典,古典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