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合作活动初中生物论文

时间:2022-05-03 02:37:35

尝试合作活动初中生物论文

一、尝试探究实验

如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等实验,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尝试学习,先进行理论学习,认识结构中各部位的名称,做到先知其名,后知其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生物结构图、实地观察等方式,将各部位名称与图及实物的位置结构逐一对应,实现对生物结构的尝试观察认识。再如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思考、收集影响种子萌发的各种外部条件,再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预测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课前尝试属于尝试学习的阶段,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程度不同,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因为是尝试学习,所以对学习的结果不下达具体的任务,如观察生物结构,在尝试学习时不要求认清所有结构,学生能自主认识几个部位都可以,不下具体硬性指标。再如,尝试探究实验时,教师不具体指明学生要探究哪种变量,由学生自己判断选择,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对不同学生或依教学内容可以明确最低层次要求:是学习理论知识,还是观察结构,或是完成设计实验。(2)因为是尝试学习,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要鼓励学生努力尝试,不要怕失败,但对不懂、有疑惑或失败的地方应要求学生及时做好记录,以便日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加以解决。(3)实验无论成功与否,学生都要认真分析、讨论,写出实验报告,这对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实验态度、缜密的科学思维、积极的探究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等十分重要。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不同学生尝试设计了不同的变量,有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探究气氛非常活跃,效果很好。

二、第二步:课中合作

心理学认为,动机一方面源于个体对知识追求的个人需要,一方面也源于被了解、被认同、被同学群体接纳的需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外在的学习行为动力。课堂合作就是在课前尝试学习的基础上,依据合作学习的原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它由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小组间同学的交流及教师的辅导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组内互助:组内互助是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内成员可以展示自己对理论的认知、对实验的认识;也可以共同分享课前设计的实验及结果,由组内成员评判;还可以将自己课前学习实验时遇到的疑惑及失败提出,寻求组内的帮助,由组内共同探究、分析、找寻失败的原因。组内互助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达成共识,共同提高,通过合作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方法,完善实验过程,从而真正体会探究、实验意义。第二个环节组间交流:各小组将课前学习中出现的疑点或意见不统一或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汇报交流,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利用集体的力量互助解决问题。这样,小组、班级等学生集体就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团队力量”而发挥作用。实践证明,通过组内互助与组间交流学生基本能解决问题,如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学生能准确找到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等结构;在解剖观察哺乳动物长骨的实验中,学生能迅速找到骨质、骨髓等结构。再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实验,经过组内与组间的两次学习与交流,学生基本能设计出控制唯一变量的实验,最终得出影响种子萌发的三个外部条件。当然,学生受学识水平和经验的限制,有时即使经过组内互助与组间交流后,仍会有一些方面不懂或无法形成统一共识,如子房及胚珠的具体部位、实验设计中细节等,这就需要在这两个环节中或者在这两个环节后,适时穿插第三环节教师的辅导及精讲点拨,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课堂合作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检验课前尝试学习效果的过程,要确保这个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程,教师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诊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意见,切不可交流时“鹦鹉学舌,人云亦云”;(2)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的习惯,对学困生要多加鼓励,防止小组互助合作变成了优等生展示自我的舞台;(3)小组出现问题时,教时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避免发生争论甚至争吵,保证学习的顺利完成;(4)教师要善于发现合作有序,气氛良好的小组,也不能忽视合作秩序混乱的小组,对前者及时肯定表扬,对后者给予指点迷津,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第三步:课后活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更应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后生活的联系,因此,经过课前尝试、课堂合作获取知识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合理的课后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后活动学以致用,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对生活的体验。课后活动有两种:一是适量的个人活动,如让学生学画花、长骨等的结构简图,简图不要求美观,但要注意结构准确,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二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性及实践性学习活动,如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花的种类、了解无籽果实的形成;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调察研究,了解身边花的结构类型,是否每一朵花上都具有全部结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人工传粉等操作性活动,动手体验。这样,通过有效的课后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查阅收集资料、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实现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目的,还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科学有序的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序的活动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布置活动时要遵循“三要三不要”原则:要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活动、要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活动、要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活动;不要布置重复性的活动;不要布置惩罚性的活动、不要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能力的活动。总之,课前尝试、课堂合作、课后活动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都交给了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能力,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勇于探索,才能让教法“百花齐放”,让教育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作者:何小明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高校铜管乐教学改革论文 下一篇:新时期初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