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提升路径

时间:2022-05-03 12:12:44

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提升路径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日趋多变的社会形势和多元化的学生素质,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满意度有待提高。作为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组织给予员工的新型福利项目,在高校中实施和运用员工帮助计划(EAP),能够有效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从管理理念、竞争机制、心理咨询培训、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生涯管理等方面就如何构建辅导员EAP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员工帮助计划;工作满意度;提升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301-02

一、EAP概述及应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加之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给辅导员群体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这一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中部分辅导员存在心理困惑多、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等问题。因此对于高效管理部门而言,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去预防问题出现,有效解决辅导员的心理困境、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健康阳光、充满正能量的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以下简称EAP)又称心理援助项目,这一概念最早由Walsh在1982年提出。近年来我国EAP的相关研究,呈现出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的趋势,跨学科、多元化研究日益增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致力于员工帮助计划的研究。基于心理资本有效开发与管理的员工帮助计划(EAP),作为一项在西方流行的组织赋予员工的福利项目,在高校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对于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具有借鉴意义。在高校中实行EAP计划,能解决辅导员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帮助其提高工作满意度;同时能够帮助辅导员群体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预防消除导致心理问题的因素,充分提高高校的组织和管理绩效。

二、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工作满意度现状

目前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的研究日益增加,相关研究不断凸显。其中,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范畴。工作满意度对辅导员的工作卷入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陈赞等人在2011年调查研究发现:基于辅导员工作现状满意度调查中,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到有效问卷497份。其中涉及3个985高校,5个211高校,4个普通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辅导员对工作满意度仅有76.25%,对工作强度方面有73%的被试表示过重,同时对个人提升空间和职场发展远景普遍信心不足;工作中最在意的因素表现为创造性、尊重度、发展空间。同时研究还发现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在入职五年后陆续进入职业发展的倦怠期。

刘延金等人2010年在四川省的13所院校对214名辅导员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将工作情景满意度将设包含四个变量: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培训晋升、工作报酬。研究发现,辅导员整体工作满意度不高,除了在工作环境因素上基本上满意外,在培训晋升、工作报酬和工作本身三因素上均报告不满意;同时研究还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工作满意度相关。

(二)辅导员心理困境分析

1.工作对象复杂

辅导员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学生干部,直接面对学生,直接管理学生、直接服务学生。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素质呈现多元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传统的统一化管理、“一刀切”管理已无用武之地;从所带学生的数量来看,高校中许多辅导员所带学生都超标,远超过1:200的规定,这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高校中客观存在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学业困难群体、心理弱势群体等特殊学生群体,也无形中加重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部分辅导员出现了工作热情下降,工作积极性受挫,工作压力较大的问题。

2.工作职责不明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曾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目前很多高校尚未设立明确的辅导员岗位职责和硬性指标任务,这样容易造成辅导工作的尴尬和被动。一方面,所有与学生相关的问题都与辅导员有关,面对学风不良、心理问题、安全稳定等问题辅导员便成了第一责任人;“有事找辅导员”成了高校管理者的共识。另一方面,高校部分管理者把辅导员当作“闲人”,把原本不属于辅导员职责的烦琐事务统统压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成了“万金油”和无所不能。

3.职业倦怠多发

对于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大多数高校基本处于摸索、起步阶段,缺乏制度上的有效保障,这使部分辅导员们对个人发展前景表现出忧虑。辅导员对于自身前途十分担心和迷茫,他们大都只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暂时的平台,想为以后寻求更好发展的准备跳板。辅导员对所从事工作职业认同感偏低,对于提供的可能发展条件与前景认同度信心不足。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言,个人价值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个体对于自身工作能力、素质有较高认同,而对工作价值、工作发展前景认同偏低时,容易形成职业倦怠,进而降低工作的投入度甚至会引发离职行为。

三、基于EAP的工作满意度提升路径

(一)管理理念更新

现行教育体制考评体制下,很多高校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服务管理的理念,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必须要从管理观念上更新。一方面,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让辅导员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在经费、政策上能够给予充分保障,从而把辅导员聪明智慧、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个体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双赢。

(二)培养机制健全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已提上日程,而过硬的业务水平是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资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多元,理工文史都会涉及,但要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日常管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化和专业化,必须建立更加正规和系统的相关专业的辅导员队伍进修培养体制,从而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可。

(三)心理健康培训

高校管理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帮助其减轻工作压力。一是利用专题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沙龙交流等多种形式,为辅导员提供正确认识工作、倾诉不良情绪,疏导工作压力的途径,及早预防职业倦怠、心理困惑多等问题的出现。二是聘请心理专家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等培训,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和压力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压力的认识和抗压能力,让辅导员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缓解压力的技巧和能力。

(四)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中的EPA计划基本处于萌芽阶段,EAP计划的合理有效实施对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具有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教育背景,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本身就不长,培养的具有过硬技术的专家不多。高校必须加强对EAP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对相关人员在具有某一专业学科背景和相关工作经验的同时要加强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掌握EAP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同时,高校应选派相关人员积极参与EAP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对于成熟有效的EAP服务项目要进行大力推广、有效实行,为广大辅导员队伍所用。

(五)职业生涯管理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够有效抑制组织与员工在愿景目标上的偏差,从而有效实现个体和组织的和谐发展。EAP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个性化的指导。通过职业测评、发展评估等辅助手段帮助员工深入剖析、充分认识自我,根据辅导员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确定明晰的职业目标,并依据辅导员职业规划的三个阶段(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阶段、职业早期阶段和职业中期阶段),指导其制定相应的路径和策略以保证各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二是职业生涯“年检”,即通过EAP计划定期对辅导员各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实现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与反馈,推进辅导员的职业生涯科学灵活、规范有效地发展,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忻海然,李玲.基于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7.

[2]于兆良,孙斌斌.心理资本引入高校辅导员管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35-37.

[3]陈赞.高校辅导员管理与心理契约理论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6-58.

[4]刘延金,余红梅,廖克莉.关于高职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35-37.

[5]李磊,靳卫茹.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EAP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2,(2):49-50.

上一篇:PBL教学模式下《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下一篇:试论思想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