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因何长不大

时间:2022-05-02 10:01:39

在成熟市场中,债券基金是很受投资者重视的一类投资工具。根据美国投资协会统计。2010年底美国债券型基金规模约占整个共同基金规模的15%,而包含货币型基金在内的固定收益类基金规模已占到共同基金规模的44%。例如,不少投资者眼中与“股神”巴菲特齐名的“债王”格罗斯管理的债券基金――Total Return基金――的规模目前已达到2400亿美元。比较起来,中国的债券基金地位则很尴尬,尽管这个行业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然而提起基金,百姓的反应一般只是高风险的股票基金,鲜有债券基金的概念。

目前我国最大的债券型基金资产规模也不过30多亿人民币,只有格罗斯管理的债券基金的0.2%。中国的证券市场总体上不及美国发达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债券基金规模如此天壤之别却还是引人深思。

中国的债券基金行业为什么长不大呢?是缺乏保守型的投资需求吗?显然不是,因为居民财富中大量的是银行存款,这些存款所得的利率极低,购买力在日渐遭受着通货膨胀的侵蚀。是没有债券的供给吗?也不是,尽管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并不高,然而大量资质很好的企业却不容易拿到基准利率下的银行贷款,通过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是它们的迫切需求。居民债券知识缺乏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基础的债券投资常识并不高深。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债券基金的普遍做法长期以来一直偏离其本来的投资目标,从而不能很好地担当起应有的保值和避险职能。

本来,债券基金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稳定收益、分散股票市场的风险。然而颇为荒唐的一幕却在屡屡上演:一旦股市受挫,债券基金就会很受伤。2008年上半年是这样,目前又是这样。据统计,2011年前7个月,所谓“固定收益”的155只债券基金只有19只获得正收益,有的亏损甚至超过5%。这就不能仅用货币政策收紧的原因来解释了,因为同期无论国债指数还是企业债指数都是正收益的。

负收益或者超过5%的亏损对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民来说并不是稀罕事,但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打击却极大。债基出现亏损的原因在于多数债券基金允许不超过20%的股票投资。由于股票的波动性远大于债券,决定债券基金收益率高低的,往往正是这看似比例很小的股票。这就偏离了保守型投资的本意,何况把股票交由缺乏股票投资经验的债券基金经理来管理,听起来也不是个好主意。另外,除了股票之外,不少债券基金还配置了大量股性很强的可转换债券,这些可转换债券的波动率和股票基本相同。

为什么债券基金经理的心思不放到自己的本行――债券领域,而竞相到充满不确定性的股票领域去一搏高下呢?这源于其业绩激励机制。基金经理的收入主要由业绩(甚至是短期业绩)决定,而业绩评估主要看的是收益率在同行中的名次。

一些基金管理公司的宣传中,一般只称自己旗下的债券基金过去几年收益率名列前茅,而故意忽略了这些基金大量参与权益投资,或者不提这些基金本身是高风险的结构化杠杆基金的事实。近期随着股票市场下跌,这些过去收益极高的基金损失惨重,投资者着实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原来债券基金跌起来竟比股票基金还猛。

除了越俎代庖地涉足股票之外,不合理的激励机制还导致债券基金过多投资高收益(同时违约风险也高)的公司债。尽管这一投资领域属债券基金的本行,不过这就不能再打着稳定增值的旗号了,而是应给投资者明确交代:此乃“垃圾债券”基金,愿赌服输。

由于承担的风险不同,不同债券基金的收益率本来并不可比――就像不能把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放在一起比较收益率一样。如果硬要根据收益率来排名,那只能造成债券基金经理过于激进的投资风格。这与债券基金的主要投资群体――例如退休老人、企业养老金或者教育基金――的需求是相悖的。如果不能切合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债券基金长不大也就是必然的了。

上一篇:美国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下一篇:止不住的生产率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