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责任与伦理识别刍议

时间:2022-05-02 06:59:11

企业伦理责任与伦理识别刍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企业伦理责任的履行越来越受到业界和研究者的重视。但是企业在履行伦理责任过程中也面临着困境。企业伦理识别理论的提出与完善为进行正确的企业伦理识别、确立企业形象提供了依据。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伦理责任 企业伦理识别

企业伦理责任的概念及履行困境

(一)企业伦理责任概念的界定

对于企业伦理责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把企业伦理责任视为企业社会责任;二是把企业伦理责任看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平行的责任;三是认为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持第三类观点的学者较多。这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综合责任,它包含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本文认为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根据社会期望和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应履行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自觉维护股东权益,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职工权益,承担公共设施使用成本,维持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抚贫帮困,安置残疾人,赡养孤寡等。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因素,代表着企业的素质。企业伦理责任要求企业的行为模式完全遵循社会道德标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除了要满足法律的最低要求之外,还应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义务。法律不可能事无巨细,企业伦理责任的履行有助于在法律不健全和根本不存在的领域指导企业的行为。企业不仅是经济主体,同时也是伦理主体。

(二)企业伦理责任履行所面临的困境

企业能否履行其伦理责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含主观因素,又包含客观因素。作为约束经营主体社会规范的伦理责任对于企业公民来说,只是模糊的限制,不像法律责任那样有明确的界定。企业在践行其伦理责任时既没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又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企业伦理责任反映的是公众与社会的良好期望,具有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企业所扮演的伦理角色符合社会期望,才能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但伦理规范对于企业来说只是一种软性约束,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具体目标,也没有量化考核指标。而失去评价的依据则意味着行为结果反馈的缺失。在此情况下,企业对自身伦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判断或猜测,而不能形成正确的评价,最终将导致企业伦理责任履行迷失方向,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连接,满足公众对企业的期望。而企业伦理识别理论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将给予有益的启示。

企业伦理识别的内涵

企业伦理识别是指人们对于伦理形象的主观认知,是企业伦理责任履行状况在人们脑中的主观印象。通过企业伦理识别,可以确立企业的伦理形象。

企业伦理识别一般被认为是企业内部成员对于企业的认知。企业伦理识别与企业伦理责任二者之间关系紧密。一方面,企业组织成员通过企业伦理识别获得本企业的企业伦理责任认知,对企业伦理责任水平进行调控,并决定今后的伦理走向;另一方面,企业伦理责任完成情况的好坏将影响到企业组织成员的企业伦理识别。通过对本企业的文化、伦理责任的履行状况、经营结果等方面的知觉,获得对企业的认同感或发现不足,进而有所变化和改进。

以往的企业伦理识别维度单一,仅指企业内部成员的评价,因而在实践中给企业带来了困难。企业内部成员由于在评价时没有可依据的具有操作性的指标,只能依靠自身主观判断,进行自我调节,因此极有可能产生偏差,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而Balmer等人提出的企业伦理识别理论模型则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企业伦理识别。

Balmer等人在1999年首先提出了企业伦理识别模型,区分出企业伦理识别的四个维度:企业的实际表现;企业向他人传播的伦理形象;企业期望自己具备的伦理形象;外界评论者眼中的企业伦理形象。2002年,Balmer等人在原有模型基础之上,提出了第五个维度,即利益相关者眼中的企业伦理形象,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伦理识别理论。

企业伦理识别理论模型打破了人们对企业伦理识别的传统认识,不再把企业伦理识别作为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而促使人们多角度地思考企业伦理形象。

如何运用企业伦理识别理论促进企业伦理责任履行

(一)促进企业建立科学的伦理识别体系

企业伦理识别理论可帮助企业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整体评价,从而确立正确的企业伦理形象,为今后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实施时,将企业在履行伦理责任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罗列,并逐一细分,制成评价表;运用科学的测量方法,由企业、社会评论者、利益相关者分别进行评定;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比较不同评定者之间的差异;作出结论。当不同评定者评定结果差异不显著时,说明企业能够履行其应尽的伦理责任,其行为符合社会预期;如果不同评定者之间评定差异显著,则需作进一步的分析。假设企业在伦理责任方面履行得越好,则评定分数越高,那么,当企业自身评定高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评论者时,说明企业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企业的伦理责任意识仍需加强;如果是相反的结果,则表明企业伦理责任履行处于较高水平。

在企业伦理识别理论基础上,运用心理测量、统计等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评价指标,对企业伦理责任可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能促使企业明确其“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从而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伦理责任,有效地把伦理责任纳入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之中,进一步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的企业新形象。

(二)促进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科学的伦理责任评价结果有利于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有助于企业伦理文化氛围的形成。认可并执行企业伦理文化的成员会产生超越自我的信仰和价值观。在道德方面的空洞宣传和抽象的承诺只能形成虚无的企业伦理文化。员工对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的伦理角色认识越是清晰,就越能产生对企业伦理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正确的伦理识别使企业能把握伦理责任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因伦理规范的软约束力转向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进而放弃企业的伦理责任。

(三)促进企业将外部伦理约束转为自身行为准则

企业伦理规范若要对一个企业发挥作用,就如同道德规范对个人发挥作用一样,需要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表现出道德行为之前,要具备足够的道德认识并产生道德情感体验。而要产生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需要个体主动学习,将外在的行为规范不断内化。

企业经营者能否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和约束内化为管理企业的行为准则,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加强道德认知,增强情感体验。而企业在将不同评定者的评定进行比较并思考的过程,恰恰是企业对伦理责任不断认识和内化的过程。只有这样,企业伦理责任才不会仅仅停留在社会呼吁的表面,才能与其他刚性责任一样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企业由被动服从转为主动发展

由于企业对伦理责任的态度不同,因而所实施的企业伦理责任战略也不相同。有的企业采用被动服从型战略,通过付出较小的努力,履行企业伦理责任;有的企业则介于被动和主动之间,这些企业能够履行部分企业伦理责任,但不够积极主动,尚不能把企业伦理责任与企业经营发展统筹考虑,企业履行伦理责任主要源于外界的压力和竞争的需要;还有部分企业则能采取持续发展型战略,这类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利润,而是将企业伦理责任与社会利益、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履行企业伦理责任,并视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当企业经营者通过不同角度对企业伦理责任进行比较和审视时,能促进企业从被动地受社会规范限制向主动遵守行为规范发展,有利于激发企业履行伦理责任的主动性。由被动遵从向主动约束的有力转换将导致企业在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经营战略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指导企业有序、和谐的发展。如只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被动服从,从长远看,会使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失去立身之地。只有主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更新企业伦理内容,提高履行企业伦理责任水平,才能符合社会期望,达到时代要求,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义.企业伦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郭金鸿.论企业道德责任建设.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钟放.伦理是经营的动力.21世纪商业评论,2007(41)

上一篇:区域创业文化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下一篇:心灵牧场 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