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构建

时间:2022-06-19 02:16:22

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战略观,对于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环境的多变需要树立基于协同演化的战略观,进而获取持久的竞争力。本文分析了传统企业发展战略观存在的缺陷,分析了环境的多变及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构建策略。

关键词:协同演化 战略观 缺陷 适应性 构建策略

传统企业发展战略观及其缺陷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它决定和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明确企业的经济类型与人文组织类型,以及决定企业应对员工、顾客和社会作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战略并不神秘,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和一种较长远和整体的计划规划。如何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予以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企业发展战略观

企业战略观是对不同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的探索。从理论研究来看,传统的企业战略观主要有:

1.经典战略观。经典战略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战略设计理论和战略计划理论。经典战略观基本要素包括三方面:企业制定和执行内部一致的目标和职能策略,以确立企业在市场上的位置;通过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与执行企业职能,使得企业的强弱与外部机会和威胁一致;企业战略主要关心独特性能力的创造和利用。

2.定位战略观。定位战略观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战略定位工具的研究和应用。波特对该战略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构建。波特认为,竞争战略就是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战略的实质是选择定位,即“低成本、差异化和竞争范围”,在一个产业中制定竞争战略可视作是选择参加哪个战略集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波特进一步引入了价值链的概念,并强调对成本驱动因素和独特性驱动因素的控制。他还提出,如果有防止竞争模仿成本优势来源的进入或移动壁垒存在,它就会具有持久性,因此,必须把差异化建立在具有进入壁垒以阻碍竞争对手模仿的各种来源之上。

3.博弈战略观。舍皮若认为,市场战略涉及大量的战略和策略决策,从产品定价到生产和分销设备的投资、与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契约行为、R&D的支出。凡此种种,都可以通过博弈理论工具,比以前更大范围地分析竞争战略。该战略观重视“产品市场为导向”,通过“超理性”和认知同质的计算,事前可以给定战略的均衡位置,并排除失败的战略和错误的实施。

4.资源战略观。资源战略观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始成为战略研究的主流。该战略观坚持以定位作为战略,但这不是根据产业结构所做的定位,而是根据资源进行的定位。该战略观的核心逻辑是:识别企业的独特资源,并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核心资源。

5.创造战略观。创造战略观认为企业要创造未来和增强领先地位,最根本的办法是不断赋予领先地位以新意。而要赋予领先地位新意,就必须彻底改造自己的产业。该战略观重视战略发展框架的建立或“延伸”、核心能力的创建、产业定位的实施这三项全程要素。

(二)传统企业战略观存在的缺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明显,加之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国家、各利益集团、企业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传统企业战略观并没有意识到外界环境的激烈竞争,更不会为应对竞争而采取措施,结果不适应环境的企业很快遭到淘汰。传统企业战略观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单项的信息传播导致管理僵化。持传统意义战略观的企业信息高度集中化和它自上而下的单向缓慢的传播模式导致了企业管理的严重僵化,致使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也丧失了规避风险的机会。这种致命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传统企业的发展。

传统战略观更多的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认为外界环境的变化相对稳定,忽略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突变性和随机性,这与当前的客观经济社会环境不相符合。

由于坚持事前理性而不是集中于使企业的意图适应新的理解上,学习作为战略就被排除在这些战略理论之外;由于坚持客观计算而无视认知异质性(创新),观念作为战略也同样被排除在这些战略理论之外。

传统战略理论的工具存在着缺陷。在传统战略理论的分析工具中,大部分与SWOT分析框架有关的工具是静态的,缺乏行之有效的动态分析工具,能够提供预测的分析工具还不多见。

环境的多变及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适应性

(一)环境的多变及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观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和发展。日新月异、变化迅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从经济环境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日趋加强。从政治法律环境来看,市场竞争法已引入到绝大多数行业,市场经济逐步规范和有法可依。从文化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的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家庭结构和消费水平和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要求愈加提高。从技术环境来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从企业的行业环境来看,在竞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而且有潜在竞争者不断进入。随着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已由供方市场转变为需方市场。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原有的高额利润已由于追求超额利润的资本的大量涌入而将利润迅速摊薄,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企业的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战略观必须与环境相适应。从组织行为学可以知道,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企业与环境不断地进行信息、人员、物质、资金等资源的交换,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目标、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文化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战略观也需要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见,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须建立起能够适应复杂环境的战略机制,才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对多变环境的适应

传统的战略观主要是以降低成本/差异化为核心,战略结构以竞争为导向,以提高企业内部经营有效性为重点。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各国普遍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阶段,企业忙于扩展业务,导致人力资本增加、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企业采取组织扁平化、减少福利费用等“减量经营”手段,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内部效率。但是,随着各种提高内部效率的手段广泛采用之后,企业管理者发现提高内部效率的源泉趋于枯竭,内部效率提高的边际收益明显递减,并且内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营造出长久的竞争优势,因为其他企业通过努力可以很快的赶上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满足于企业内部效率的单独提升,而开始将目光转向外部,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寻求企业外部效率的提升和挖掘,从而为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出现创造契机。协同演化作为从生命现象中抽取的重要的自适应机制已为人们所普遍认识和广泛应用。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协同是指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合作,即协同作用之意,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效用大于单独的效果之和”,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理论突出强调了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大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

演化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已经成为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而协同演化一词最初是由Ehrhich和Raven于1964年在《Evolution》杂志上正式首次提出,用以阐述昆虫与植物(蝴蝶及其采食植物之间)演化历程中的相互关系。经过近40多年发展,协同演化理论已经成为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以承认生物多样性作为理论基础。根据协同演化理论,某些物种的演化与另一些物种的演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受益,并相互制约,不同物种不同个体之间不仅有相互制约关系,也有相互受益关系。

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看,基于协同演化的战略观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基于协同演化的战略观,有助于适应多变的环境,主要是:注重环境的动态性。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唯一体现在最终市场的产品或服务上,而是以异质性资源为基础,在资源杠杆的作用下,形成企业擅长行事的能力,从而在产品/服务市场上表现出竞争优势。重视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同盟。企业基于协同演化理念与其他企业合作,利用各自的异质性资源,创造出关联企业的共同整体优势。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发展观提出,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发展观本身不仅是一种有别于一般合作行为的企业战略,而且更是一种企业竞争未来的有效方式。基于协同演化战略观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既是战略的实现过程,又是战略的调整过程,它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

协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观构建策略

(一)树立“双赢”甚至“多赢”观念

竞争不排斥协同,协同是为了更好的参与竞争。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和发展国内和国际战略协同,进而构建战略同盟,循序渐进,促使我国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实现跨国重组。战略协同发展是一个过程,往往是随着初始项目顺利进行,彼此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进行其他项目合作,这也是合作博弈中“声誉”影响使然。我国企业在协同演化过程中不必急于求成,应逐步将联盟由初级协同过渡到高级协同,进而促进企业的共同演化。

(二)构建对等战略联盟

战略协同主要发生在经营能力、经营资源等悬殊的企业之间,一方为了接近对方市场,另一方为了弥补自身在经营方面的弱点。尤其是在经营能力和经营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进而开发新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要注重从单向的技术、管理、资金吸纳转向双向知识流动,使联盟在协同对等基础上平衡运行。

(三)积极构建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不仅可以获取其他组织隐含性知识,而且还能与其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交叉知识,更新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拥有的知识内容和数量造成知识主体间势差,知识内容或数量多的一方处于高势位处。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战略协同不能简单地追求自然资源互补,而应将资源的外延拓展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更多资源互补。不仅如此,还要在互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资源的战略整合,在努力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实现战略合作的升华。

(四)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沟通

实际上,建立协同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的共同演化。成员企业间的固有差异必然在协同管理中表现出来,尤以文化相互抵触和难以兼容为甚。企业不同也意味着文化不同。文化接触首先发生在物的层面,其次是器的层面,最后才是精神的层面。当文化碰撞危害到企业价值观念和工作方式时,就会受到抵制。企业之间需要兼蓄包容,不同背景的成员企业及其管理人员相互理解、尊重,才能创造出融合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当今企业经营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根本变化。公司战略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战略管理模式,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中长期立足,即保证竞争优势的延续。基于协同演化的企业战略观,不能仅仅以本企业的发展为中心,还要关注其它企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企业要即时地适应或主动引领关联企业的协同演化,与关联企业协同演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

2.聂子龙.战略范式及其演变.工业技术经济,2003(4)

3.汤姆森.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免疫系统论下影响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的因素及... 下一篇:企业员工参与管理需要特征及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