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速度、广度、深度研究

时间:2022-05-02 06:11:52

中国企业国际化速度、广度、深度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商务部统计的中国企业境外分支机构数据进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速度、广度、深度分析。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全国、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紧密相关;整体上而言,速度快和广度较广;但是国际化的深度却不尽人意,大多数的海外分支机构的功能是销售、贸易、联系客户、收集信息等简单的功能,从事更深层次的业务占比比较少,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深度需要加强。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化 速度 广度 深度

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从2000年国家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也有十多年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成果如何?本文利用国际化过程模式理论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通过利用商务部境外机构数的数据来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进行探讨。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机构是走出去的方式之一

Welch and Luostarinen(1988)认为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跨国经营的涉入程度。企业国际化实践和国际化的理论研究都表明,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国际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广度(scope)、深度(depth)与速度(speed,space),会随着时间与实力的增加逐步增加国际化的程度。

Johnson和 Wieldershim(1975,1977)的国际化过程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加深的发展过程,企业海外经营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规则的出动、通过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从事海外生产和制造。Johanson等人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是一个 “建立链”,它们表示企业的海外市场涉入程度是由浅入深的国际化。Ghoshal and Bartlett(1990)认为大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组织有开发、制造、营销等功能一体化的组织,也有小的单一功能的机构。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变化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企业国际化的程度。

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属于企业国际化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是走出去的方式之一。本文以商务部统计的中国企业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速度

对国际化的广度与深度的研究文献比较多,对国际化速度的研究是近些年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对国际化速度本身的定义却不同。Chang & Rhee(2011)定义的速度是从企业的第一次FDI开始每年进入新国家的平均FDI的个数。Chang (2012)将国际化扩张速度定义为两个连续进入模式之间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越短,速度越快,时间间隔越长,速度越慢。Oviatt & McDougall(2005)定义的速度则包含深度、地理距离和承诺程度与进入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时间。Vermeulen & Barkema(2002)定义的国际化速度是一定时间内企业海外扩张的数量,用一年在海外的平均子公司来进行计算,得出平均得出速度,得出的平均扩张数量大则说明企业国际扩张快。因此,用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除以时间,是有理论依据的。

(一)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开办境外分支机构迅速增加

用商务部统计的所有全部境外分支机构数据可以看出来,中国在加入WTO之前,有零星的到海外开办分支机构的情况,但是数量都很少,很难形成气候。2001年之后,特别是加入WTO过渡期过后,中国企业到海外开办分支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从图1很清楚地可以看出。通过对全部数据的初步检查,选取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德国作为目的地,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地区开办的分支机构数量增长的趋势与全国的趋势相同,中国香港与美国两地是中国企业办分支机构最多的国家/地区,具体如图2所示。

(二)境外分支机构数与各省的经济发展程度是一致的

把全国按省市进行境外机构进行统计加总,发现一个基本规律:经济越发达的省市,在境外开办的分支机构就越多,个体如图3所示。为了检验这两者是否具有相关性,我们将各省市的分支机构数与2011年各省人均GDP做简单线性回归,具体见表1、2,发现R=0.539,两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F=11.848,t=3.442,通过显著性检验。

回归方程为:^Y=-62.198+.031x。

这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预测一致。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存在阶梯状,我们将经济发达省份选取浙江、中部省份选取湖北、西部省份选取贵州,发现这三个省份海外分支机构数与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开办的境外分支机构就越多。三省的境外分支机构总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变化的趋势却具有一致性,也是从中国加入WTO过渡期过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办的分支机构数迅速增加,具体如图4所示。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广度

关于国际化广度的研究很多采用地理广度与产品广度,地理广度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建立子公司的国家数量;产品广度是企业产品的多样性,是企业的业务范围。

国际化进程理论认为企业从心理距离近的国家(地区)开始国际化,逐步到远的国家(地区)。“心理距离”是母国与东道国在制度、文化、语言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认为从心理距离近的国家开始可以降低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Johanson and Vahlne,1977)。Kogut & Singh(1988)认为跨国企业从心理距离近的国家容易了解一个市场。Johanson 、Wiedersheim-Paul(1975)与 Davidson(1980)认为企业对外投资是从心理距离小的国家到心理距离大的国家。O'Grady & Lane(1996)认为,从心理距离近的国家开始也可能导致不良业绩,甚至是失败,提出了心理距离悖论。

从商务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统计数据来看,具体如图5所示,中国企业目前在151个国家或者地区设立了境外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七成的国家或者地区;涉及的行业有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但是在本研究中主要研究制造业。用浙江、湖北、贵州这三个省来管窥中国企业分支机构的分散程度与心理距离(见表3)。从这三个省份看,在亚洲开办的分支机构最多,特别是中国香港地区;排第二位的是美洲地区,主要的分支机构设在美国;排在第三位的是欧洲,德国最多;再就是非洲,最后是大洋洲。中国企业建立分支机构的分散程度从地理距离上看还是很大的。在亚洲的投资反映中国企业倾向于选择心理距离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但是美洲的排名第二,心理距离应该是很大的,这与过程理论预测不同。这可能与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的经济、技术力量与市场的庞大对中国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度

Oviatt & McDougall(2005)定义的国际化深度是指企业经营中价值链功能在本国以外的数量与类型。我们用心理距离远近与业务形式来分析国际化的深度。

(一)心理距离的远近

由于商务部的数据没有涉及到境外投资采取的模式,所以就用心理距离的远近来表明国际化的深度。如果到离中国地理距离远、政治、文化差距大的国家投资多,则说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度是不断增强的。如果中国企业一般在亚洲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则说明国际化深度较浅。如果中国企业到欧洲、美洲、非洲建立分支机构,则说明国际化深度加深。表3的数据是整体数据,没有考察单个企业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可以反映中国企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的多,说明程度还有待加深。

(二)单个企业在海外开办机构数

通过对中央企业、浙江省企业、湖北省、贵州省企业的考察发现:在境外开办机构数量最多的是中央企业、各地的大国企与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这也说明了国际化需要有资源和实力作为支撑。最多单个企业的分支机构分布在50多个国家或地区,所到的国家都是与这个企业的业务相关的国家,很多企业都是在非洲、亚洲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立很多机构。说明有实力的企业还是按照与中国的心理距离和经济发展距离远近的国家进行的。

从开展业务层面上看,很多中国企业境外分支机构的业务很单一,基本上从事“市场开拓、项目开发、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及信息采集”的营销工作,而且只是代表处的形式。例如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在非洲很多国家开办有18个分支机构,大多是办事处,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也比较类似。浙江省的企业,单个企业在境外办分支机构数最多有15家,但是与中央企业相似的是,它们从事的业务比较单一,往往是办事处或销售公司。湖北企业在境外办的机构数更少了,最多的是烽火,是大国企。贵州省单个企业所到国家数量则更少。从这些央企、省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有实力的企业的国际化广度广些,所到国家的心理距离大一些,但是业务总体深度不尽人意。

(三)国际化模式的难易

由于商务部统计数据没有包含境外设立机构的投资形式,只登记了企业分支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本文采用浙江省(包含宁波市)、湖北、贵州三省(分别代表东、中、西部省份)境外机构所从事的业务进行分类。这些业务大致可以分成:(1)营销(包括销售、促销、联系客户、售后服务、品牌推广、进出口、批发、分销、市场开拓等字句)、(2)生产(包括制造、加工、生产等字句)、(3)研发(包括产品开发、设计、研发等字句)、(4)生产与销售(即包含了上面营销和生产上的字句(二合);(5)生产、销售、研发(三合);(6)销售、研发(二合);(7)研发与生产(二合)。如果企业海外分支机构仅仅从事(1)国际化深度最低,如果有(2)生产,国际化深度也比较低,但是因为在当地生产,面临更多的管理问题、雇员问题、文化问题等,相比(1)程度有所加深。后面几种国际化的程度(5)最深,包含了所有重要的国际化经营的因素在内,困难程度增大。浙江省境外投资无论是从境外机构的数量还是从投资金额头位居全国首位,属于国际化最发达的省份,从最发达的省份的情况可以管窥全国的发展情况。从浙江省的例子来看,浙江企业在境外的分支机构的业务类型87.8%是从事与销售、营销相关的业务(见表4),很多企业还没有从事实质性的业务,境外分支机构仅仅成为一个联络点存在。以境外生产和销售为目的排名第二,但仅仅占7%左右。以研发为目的,提高技术水平的境外分支机构数占比最小。

将浙江、湖北、贵州三省进行比较(见图6),发现这三省的境外机构业务开展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与销售、营销、联络信息与顾客相关的业务比较多,而生产、研发和综合业务占比比较少。全面的国际化经营活动开展占比都比较小。说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度不深,仅仅简单地将国外当做一个国内市场的延伸,更不用说从全方位、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上来进行跨国经营。

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国企业在境外开办的分支机构这一数据来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化速度加快,在境外的分支机构数增长很快;各省市都表现出这种趋势,与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预测一致;中国企业整体在世界151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从单个企业看有53个海外分支机构之多;但是大多数企业分支机构数目不多;尽管国际化的广度从全国整体和少数单个企业来看还比较广泛,但是从业务深度看,却很不尽人意,很多境外机构只是办事处,或以销售为主的分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是销售、贸易、联络客户、收集信息,还远远没有到达在全球整合组织、资源,到达全球化业务的程度。说明中国企业国际化在企业走出去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http://

2.Welch, L., & Luostarinen, R. (1988). Internationalization: evolution of a concept. Journal of General Management, 14(2)

3.Johanson, J., Vahlne, J.E., 197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8

4.Ghoshal,Sumantra and Bartlett,Christopher A..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5, No. 4 (Oct., 1990)

5.Chang, Sea-Jin & Rhee,Jay Hyuk. Rapid FDI expans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1) 42

6.Bau-Jung Chang. Strategies of Post-entry Foreign Expansion: Speed-up or Slow-dow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Vol. 5, No. 8; 2012

7.Oviatt, B. M., & McDougall, P. P. (2005). Defini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odelling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5)

8.Freek Vermeulen, Harry Barkema. Pace, Rhythm, and Scope: Process Dependence in Building a Profitabl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

9.Anthony Goerzen,Paul W. Beamish. Geographic Scope And Multinational,Enterprise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24

10.Shawna O'Grady, and Henry W. Lane. The Psychic Distance Paradox.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6)27

11.Kogut, B., Singh, H., 1988.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choice of entry mo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3)

上一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 下一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品牌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