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皮肤饥饿吗

时间:2022-05-02 04:52:03

你的孩子皮肤饥饿吗

五花八门的睡前“仪式”

单位里几个年龄相近的妈妈,午休时常聚到一起谈论孩子。交流发现,宝宝们似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睡前都有自己独特的序曲。

明明今年5岁,每晚睡觉前必定揪住妈妈的一缕头发,在自己手上卷呀卷呀,然后变成一个圈,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敲着、敲着,然后才慢慢睡去;3岁的丽丽睡前必须揉弄妈妈的一只耳朵,否则怎么也睡不着;小美今年4岁,她的习惯更有意思:睡前,用一只手搂着妈妈的脖子,还要用小嘴啃咬着妈妈的肩膀 ……

妈妈们想尽了各种办法,试图改变宝宝的这些习惯,若采取“措施”或“行动”, 孩子就会烦躁不安,发脾气,以至于长时间不能入睡。

专家分析:

孩子们睡前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学上看做是孩子皮肤饥饿的行为表现。人皮肤上面的触摸感受器,对接受触摸刺激有一定的要求,如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皮肤饥饿”。

皮肤饥饿在婴儿期表现最为明显。孩子出生之后,脱离了母体,失去了保护,失去了依靠。这时,来自亲人的一些搂抱、抚摸、亲吻等亲昵动作,可以让孩子感到温暖,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的这种渴望,尤其在睡觉前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可能会自己寻找一些替代物,如枕头角,毛巾被,还有自己熟悉的绒毛玩具。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或许源于家长无意识的一声呵斥,或当孩子不想睡觉时,用吓唬的方式,如狼来了,快睡觉大灰狼就走了。还有在孩子睡前讲的故事没有温暖感,这些符号渐渐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恐惧感。所以,对于婴幼时期的孩子,大人说话语气要和蔼、耐心,多鼓励表扬, 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氛围,满足孩子对安全感的需要。

如何满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

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家长平时多搂抱孩子,多接触、抚摸孩子的身体,以解除他们的“皮肤饥饿”。不要把搂抱和抚摸作为奖赏,得等孩子画出一张好画或弹出一首好曲子时再给予。搂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搂抱他,这样做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寻求一种无声的沟通方式。

经常性的搂抱,传达给孩子的是这样一种暗示:宝贝,有爸爸(妈妈)在你身边,不用怕;事情没做好,失败了,不要紧,你还可以从头再来;有大人在,很安全,爸爸妈妈都喜欢你、爱你……经常享受父母搂抱以及同大人嬉戏的孩子, 一般不会将衣服、被子、枕巾或玩具当作精神安抚物。

睡前,父母对孩子要做一些适当的“安抚”。几乎所有的年纪幼小的孩子,对噩梦和黑暗都有种本能的恐惧,如果把太小的孩子强制与父母分开,孩子是难以接受的。孩子的恋物行为就是因为在入睡前因害怕、内心不安而逐渐形成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睡前陪伴孩子,做一些适当的“安抚”,轻轻拍着孩子或唱一首好听的催眠曲,或给孩子读一两段美好的童话故事,等孩子睡着之后再离开,孩子就不会对物品产生“依恋”。

同时,父母在选购婴幼儿用品时,最好有意识地多准备几个“迁移载体”,避免造成孩子对其中某一种过分“钟情”。

上一篇:母亲的印记 下一篇:两面少年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