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罗大佑

时间:2022-05-02 04:09:27

“如果一首歌有4分32秒长,当你在听这首歌时,它至少改变了你4分32秒的生命。”这是罗大佑在一次采访中对自己歌曲的理解。

能够从过去唱到现在的歌,是因为其中包含着能触动人心的共通的情怀,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怀,不论是几十年前、或是几十年后,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对于90后、00后来说,罗大佑并不是他们时代的偶像,即便是80后的十几二十岁的青春期,也只赶上了罗大佑的中后期,并且由于宣传的原因,对罗大佑音乐的了解比较片面。你可能熟悉《东方之珠》超过《皇后大道东》,会唱《童年》但不知道《亚细亚的孤儿》,你也许不知道关于《追梦人》的往事。

当你用心聆听罗大佑,你可以感受到关于青春的热血和柔情,以及语言文字的强大力量,一首几分钟的歌可以穿越时间,历久弥新。

借用一句鲍勃.迪伦的歌词来描述罗大佑的音乐,也许再合适不过:“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昔日我曾如此苍老,I'm younger than that now如今我风华正茂。”

回望那段闪亮的日子

1974年,还在上医学院的罗大佑开始尝试音乐创作。他以徐志摩的《当我死去的时候》为歌词,完成了第一支谱曲作品《歌》,这一年他还为另一首诗谱了曲子,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他的第一首歌词创作也开始了,这首歌修修改改完成用了5年,这首歌叫做《童年》。

与此同时,杨弦、李双泽、胡德夫、侯德健等人正在筹备一场日后被载入台湾音乐史和文化史的活动,“现代民歌运动”。二十岁的罗大佑对此并不知情,他父母为其决定的前程是穿上白大褂,他想不到,自己今后会成为和这些人齐名的大人物。

罗大佑的音乐之路开启,他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翘课写歌。1976年在朋友的引荐下,他接下为电影《闪亮的日子》创作电影原声的工作,交出了《歌》、《神话》、《闪亮的日子》三篇作业。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他完成了《错误》、《蒲公英》、《恋曲1980》等作品,这期间,他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业,来到台北当实习医生。

医生的理性和音乐的感性,两者的矛盾让罗大佑很犹豫,在一张专辑都没发行前,没人能肯定走音乐这条路对不对,是不是这块料。在当实习医生期间,他把前期创作的歌曲整理录制成了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并四处找唱片公司,想要发行。

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翻唱盛行,原创匮乏,华语音乐的主流是旋律上口的小调、抒情柔美的声线,是邓丽君和刘文正的时代,罗大佑却写出像《鹿港小镇》、《之乎者也》这样风格“怪异”的歌,批判现实、表达态度,还有他黑衣墨镜卷发的外形,破烂粗狂的嗓音,统统都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没有唱片公司愿意为他发行专辑。

1980年,段钟沂、段钟潭兄弟和吴楚楚、彭国华创建了滚石唱片,热爱摇滚的段氏兄弟使得滚石唱片充满人文主义气质,当罗大佑带着《之乎者也》的母带来到台北光复南路290巷3号5楼,伯乐和千里马终于相遇了。

1982年罗大佑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发行,“在台湾国语流行乐坛投下的一颗改变流行乐史的原子弹”。

这张10首歌时长40分钟的专辑,“这一趟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一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请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

单枪匹马的呐喊

罗大佑出道时候的台湾的华语乐坛,是邓丽君和刘文正等当道的时代。直到罗大佑这个来自民间的力量开始绽放,台湾乐坛才开始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虽然罗大佑的这条路走得并没有那么顺畅,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罗大佑树立起了台湾流行音乐的丰碑,从此开始震动整个台湾社会。

和邓丽君、刘文正不同的是,罗大佑的歌开始更多的表达自己对台湾社会的看法,沙哑的歌声里,带着的是愤怒的质问,深沉的自省,尖刻的讽刺,锐利的批判,和毫不保留的生命力。也正是如此铿锵有力的生命力让罗大佑的歌直到现在也都广为传唱。只是在那时,罗大佑这些所谓的呐喊看起来似乎有些孤单,但罗大佑深知一场革命终将会开始,青春需要的就是他这样的勇气。

假如那时罗大佑只会伶牙俐齿的扇政治的耳光,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敬佩他,罗大佑的高明就在于他上一秒还在对世局横眉冷对,下一秒就能变成情圣。罗大佑写得出《童年》这样的小品,也写得出《爱的箴言》这样的情歌,更是唱得出《亚西亚的孤儿》的情怀,也吼得出《之乎者也》这样的讽刺。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华语乐坛,罗大佑是为数不多的关心爱情和人生的,也关心社会世事的人。

如果我们说罗大佑是一个歌者,那是远远不够的,他还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与见证者。时代的转折,人性的转变都被他写在了歌里,同时,他还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化人,他把对人和社会的关注也写在歌中。如果说用罗大佑的三首歌去诠释台湾那个时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一定是《鹿港小镇》、《亚西亚的孤儿》和《未来的主人翁》。现在看来,事实也正是如此,罗大佑用他的音乐给我们讲述了他心中那份愤怒和慷慨激昂,也就是这些与众不同,让罗大佑开启了另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乐坛。我们深知罗大佑是在对社会呐喊,同时也吼出了自己的内心。

黑色的生命旅者

一身黑色衣服,一副酷酷的黑色墨镜,早期的罗大佑总是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的眼前。有人说罗大佑是悲情的,也有人说这是罗大佑的与众不同。不管怎么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从他的“黑”到他那极具态度的音乐,我们开始渐渐地熟悉了这个叛逆的酷酷的年轻人,罗大佑从此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黑只不过是我喜欢的颜色,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黑特代表神秘,但你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我是毫无神秘感科研的人,因此若说我是个神秘的人,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罗大佑曾经讲到“黑”这样如是说。酷酷的罗大佑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深沉,又有些故弄玄虚,凡事他都可以讲到人生的论点,或许这就是罗大佑给人的与众不同吧。

从站上舞台,很长一段时间罗大佑都以那样酷酷的装扮出现,这个有些叛逆的少年对于黑色也曾这样解释过,“人生是充满了许许多多复杂的意念的,包括虚伪在内,人生也并不是永恒的,只有在死的那一刹那,永恒才会降临,为了尽可能的达到这不可能达到的永恒,我选择了黑色,因为在我而言,黑色就是永恒;而黑能掩饰那丑恶的虚伪,因为黑色不容易受到污染,这就是黑色的功能。”黑,似乎成了罗大佑的代名词,黑黑的,酷酷的那个叛逆的罗大佑在那个时期给我们带来了《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这样发人深省的专辑,也给台湾乐坛带来了有些不一样的变化。

直到离开台湾之后,罗大佑的“黑”似乎有了些改变,他摘下墨镜,换上了小框眼镜,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们开始感受到罗大佑的变化,或许这种变化也是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的吧。越来越多的,罗大佑一改之前不羁叛逆的形象,甚至毫不避讳的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人老了嘛!” 如果社会是沉寂的,那么音乐就该是有态度的,如果社会是喧闹的,那么音乐就应该是安静的。也许是所处的时期不同,罗大佑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吧。

虽然那个黑黑酷酷的罗大佑现在已经变得只剩下黑黑了,岁月似乎磨去了他的棱角,现在的罗大佑早已不再是那个愤怒的青年了,岁月的变迁,年纪的增长让罗大佑更加的顺应这个社会。事实上,他心中压着多少愤怒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

罗大佑的那些恋曲

罗大佑曾说:“可能在我一生中,从黑到白的光谱,或者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个光谱里一直在找一个平衡点,当别人可能抗议的声音大的时候,我就写情歌,当他们没有声音的时候我就唱歌大声一点,我一直在找一个平衡点。”

情歌是罗大佑音乐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的这些情歌经典曾经感染了一代人。作为上个世纪影响校园爱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有人说罗大佑的情歌很容易让人找到共鸣,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位“情歌圣手”。

关于爱情,在罗大佑那首经典的《恋曲1980》中有这样一段歌词,“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呢?”也许这是对罗大佑爱情观最好的解释。罗大佑曾说过,“音乐就像火种,就看大家怎么烧了。”罗大佑的两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似乎在音乐创作方面给了他更多的灵感。

在罗大佑的每一首情歌里都有着自己感情的缩影。人总有脆弱的一面,在罗大佑批判作品的背后,就有着这样一个柔情似水的罗大佑。如罗大佑自己说的,“如果你总是硬邦邦的,总是在批评,那就不像一个真是的人了”当你听到《滚滚红尘》、《野百合也有春天》这样的罗氏情歌时,你就会发现,其实情歌是罗大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罗大佑极力追求稳定而有变化的生活,他浪漫的思想和爱情丰富了他的音乐内容,《爱的箴言》、《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罗大佑的每首歌曲信息量都是很大的,他在歌曲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让你无限的回味,如《恋曲1990》,让你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也如《是否》,让你沉思。

《是否》,可能没有恋曲系列那么轰动,但是却极大的唱出了罗大佑的心声,那时候的罗大佑开始试图反思自己的爱情。

“是否我将不再哭”,这样忧伤的歌词时常出现在罗大佑的情歌里,罗大佑坦诚自己的情歌是不开心的比较多,因为人在幸福的时候,总是容易忘记自己是幸福的,而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去品味那些曾经的幸福。就让我们在罗大佑的情歌中去感悟他所给我们传达的爱情的真谛吧。

才华横溢的词人

我们听罗大佑的歌,会明显的感觉到他的歌词有着明显的不同,他的歌词大气而有历史感,我们感慨他的才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在文字中透露出的感情让我们敬佩,“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赛车永远赛不停,大家团结一条心”“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他总是喜欢用“永远”这样的大词,但却又把度把握得相当好,诠释得相当到位,不得不说,罗大佑是一位难得一见的作词人。

听过《亚细亚的孤儿》、《未来的主人翁》的歌迷都能感受到,罗大佑的音乐摆脱了华语乐坛风花雪月的陈词滥调,以批判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为题材,开创了华语乐坛的一个先河。“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他的歌词风格多变,犀利的反映社会现实,感情深沉,极富文学色彩,有些甚至早就超越了音乐本身。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罗大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人,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深入浅出,用音乐传递给我们一些新的东西,也如《未来的主人翁》里那句“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所描述的情景一样,一切都在那个时候就被罗大佑所预见了。

罗大佑很多作品都是早期一边实习一边创作出来的。那曲《童年》,歌词朗朗上口,纯纯的记录了曾经的年少时光,就算不是用唱的也能感受到那段文字的纯真。无忧无虑是天真无邪的童年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情到深处,才能感受到罗大佑想要给我们的那份童真。又有多少人知道,《童年》这首歌些看似平凡的歌词却是罗大佑琢磨了五年之久,从罗大佑的歌中,我们知道了他坚持不懈的自信和执着,以及他对生命的热忱和活力。

后来,罗大佑抛开一切正式的踏入华语流行乐坛,《爱的箴言》、《你的样子》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让罗大佑达到了巅峰,和以往的抒情歌曲有那么些不一样,用微妙的词语的变化和丰富的意义将赋比兴这样的手法运用得纯熟而又不矫情,“我将真心、青春、生命和春天付给了你,却将悲伤、孤独、岁月和冬天留给自己”,罗大佑抛弃了都市中烦躁的喧哗和骚动,那些耐人寻味的歌词让我们感叹罗大佑非同凡响的文学造诣,他用“原判如云层里的喜马拉雅,回首投身浪影浮沉的海峡”“我不能让自己与千年挣扎,让我揭晓这千年的回答”的词句让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

时光转瞬即逝,罗大佑开始渐渐发现很多东西开始或多或少的改变,甚至有些变味。如果我们现在把罗大佑的早期的歌拿出来再仔细聆听,“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这种极具时代感的歌词会让你感受到罗大佑不可思议的眼光和视野,在那时就看到了未来。对歌词的见解可能就和医生对手术刀一样,刀刀都得快狠准,句句都得恰到好处,抓住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找到共鸣。

皇后大道上的抉择

1984年,罗大佑的父亲给了罗大佑一张移民美国的申请表,在父亲的压力下,罗大佑选择了放弃音乐离开台湾,移民美国。不过,仅仅一年多,他给父亲写了一封有11页之多的信后,宣布放弃医生的职业正式回归音乐。随后,他来到香港,开始了他全新的音乐之路。

1987年,在罗大佑进军香港两年后,发表了《爱人同志》,就如当年的《之乎者也》一样,撬开了他在香港的音乐之路,同时轰动了整个华语乐坛。罗大佑日趋成熟的编曲能力,更是在当时的香港乐坛创下了53万张的销售奇迹。自此,罗大佑也开始在香港乐坛广为人知,更多的香港影视剧选择了罗大佑的歌作为主题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阿郎的故事》中的《恋曲1990》和《你的样子》。

刚刚复出歌坛的罗大佑在香港名声大震之后,一曲《东方之珠》唱出了罗大佑的信心,他开始把自己全部的工作重心放到了音乐上,并于1990年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音乐工厂”。“音乐工厂”的成立给当时的香港乐坛刮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人文风暴和原创浪潮,同时也将林夕等词曲人推向了更广的平台。

然而,有着激昂斗志和叛逆的罗大佑始终是忍不住寂寞的,那首有着强烈节奏感和旋律的《皇后大道东》却包含着许多政治的符号。皇后大道本身也是香港一条极具政治色彩的道路。这首歌中反复提到的皇后大道东,寓意香港回归的前的那些故事,那些意外深长的味道也恰巧在歌词中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香港,对于罗大佑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福地,但是他却始终在逃避着什么。

在罗大佑的自选集中,曾写到“东方移民在异乡里共同的悲哀与相似的命运,每一张黄色面孔下血脉相连的脉动频率,其实正扣连着整个种族在大时代里的归属苛求,无论你来自亚洲的任何地方”最后,罗大佑再次无奈选择了离开香港,去到了大陆发展,我们也会不由的发现,罗大佑的音乐路似乎可以分为几年一个阶段,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当然,社会和环境迫使罗大佑这么做,也许这是一个音乐人心中的执着和无奈,因为他让我们敬佩,他一直都在寻找那属于自己的音乐前程。

罗大佑的经典传唱

“咦,原来这首是罗大佑的。”有时候你听罗大佑的歌时可能会纳闷,这首歌的作者或原唱竟然是罗大佑。出道近40年,罗大佑写了无数的歌,这样的情况其实经常都会在出现,他是华语乐坛为数不多的一位同一首歌曲被很多歌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演绎的人,那些作品最后都成为了经典。

那首熟悉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们有时候都不知道谁是原唱,潘越云唱过,孟庭苇唱过,阿桑唱过,苏芮唱过,永邦也唱过,还有很多人都唱,但是在罗大佑唱出这首歌的之前,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原来这首歌是罗大佑写的,潘越云是原唱。罗大佑的歌,被无数的歌手演绎甚至改编,也足以让我们发现罗大佑的过人的才华。每一个版本都有着它独特的味道,每一个人都唱出了一番风味。罗大佑最后又把这些歌重新演绎,他那沙哑有些磁性的嗓音,又更是另外一种味道,唱出了最初的情怀,感动至深。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只要这旋律一想起,我们就马上会想起这首被誉为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单曲的《明天会更好》。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一众明星所演唱的国语版,实际上这首歌还被改变为了粤语版,英文版等被广泛传唱,被传世留唱。在罗大佑所写的歌中,其实这样的音乐还有很多,就如《爱的箴言》也曾被改编为日文版等多个版本被邓丽君等人演唱。

《童年》,罗大佑花费了五年时间所创作的一首风靡了大半个世纪的校园民谣。“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熟悉的旋律,创下了台湾翻唱记录的历史,被张艾嘉、刘文正、成方圆、朱明瑛、李心洁、叶倩文、黑鸭子、因果兄弟、龚和罗大佑本人等无数歌手所演唱,被誉为是风靡时间最长的校园民谣,足以见其对华语乐坛音乐风格的改变和影响所做出的贡献,也创下了同一首歌曲演唱人数最多的记录。

其实罗大佑这样的作品中还有很多,《东方之珠》、《滚滚红尘》、《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似是故人来》等等等等,都被无数的歌手改编或者翻唱过,作为华语流行音乐教父级人物,他的音乐总是紧密的和时代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总传唱度很高,他的歌让我们反复回味。

上一篇:琴艺探究 7期 下一篇:《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版)3期读者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