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调解之家”化解居民纠纷

时间:2022-05-02 06:48:51

社区“调解之家”化解居民纠纷

在北京东城区景山街道钟鼓社区,有一个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从2005年成立至今,“家和万事兴”共调解居民纠纷近800件,避免了20批465人次群体上访,110报警率因此下降了40%。

“8老”在社区树立了威信

钟鼓社区位于老城区内,有2300多户居民,6000来人,是个典型的“民间大杂院”。因为居民大都不算富裕,一些事情上少不了斤斤计较,邻里之间时常蹦出不和谐的音符。

对于2005年以前的情况,时任居委会调委会主任的孙庆梅至今记忆犹新:“根本忙不过来。一上午就来三拨打架的,全让我给做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决定专门成立一个义务调解组织,就叫“家和万事兴”。孙庆梅说,2005年调解组织成立之初,8位调解员被居民尊称为“8老”,他们有老党员、老厂长、老公安等。

有着“调解大王”之称的冯金乔,是一位典型的北京大妈——大嗓门、心直口快、热情诚恳、能说敢干。有一回,3个单位的人在胡同里掐起来了,她一声吼,两声笑,几句话,居然就稳定了局面,最终促成彼此和解,避免了一次集体上访事件。

有了调解之家省了110

几年来,“家和万事兴”通过“民声日”、“倾诉热线”、“合议会”这3种工作模式开展调解工作。“人熟是一宝。邻里间有了纠纷,都愿意请我们当‘和事佬’。前两天一家人盖小厨房,挡了另外一家人的道儿了,两家打起来了。我听见信儿赶紧去调解。我说,既然影响了邻居家的利益,咱就得适当做些补偿,两家人要和睦相处,就要学会适当妥协。我这么一劝,盖小厨房的这家用自家的料也给邻居垒了个厨房。这下两家就和睦了。”调解员李章告诉记者。

“家和万事兴”真是把社区居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地铁六号线施工时,吵得北河沿大街31号楼的32户居民日夜难安,全楼居民非常愤怒,要找施工方理论理论。义务调解员于杰挺身而出。

于杰一边劝导大家理解和支持地铁建设,一边不厌其烦地与施工单位沟通。最终,地铁项目部按照每户居民每月60元提供补偿,一场箭在弦上的纠纷又化解了。大伙都说:“有了‘家和万事兴’,省了110。”

队伍壮大吸引专业人士

如今,调解之家的组成人员,已从当初的“8老”,发展到现有志愿者66人。根据居住的地域,调解员分成7个小组,分布在3个社区网格内,每个网格都有20多名调解员参与信息采集、调解和反馈。在社区内形成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多元化调解工作格局。

从2010年开始,“家和万事兴”由之前单纯从事调解工作,转向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向多元化参与社区建设转型。当家人孙庆梅告诉记者:“以前我们靠的是以情以理服人,现在不成了,还要学会以法服人。所以,最近2年,我们经常参加庭审旁听,去司法所参观,到公证处学习。”

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对“家和万事兴”的工作十分支持。从2011年起,司法所正式组织公益律师、公证员和法官,参与对“家和万事兴”的培训工作。东城区司法局有关人士表示,“家和万事兴”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社会矛盾只有社区调委会调解的单一调解形式,形成了社区群众参与的多元调解格局。

上一篇:输液速度别随便调 下一篇:这些体检项目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