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智障儿童创新教育

时间:2022-05-02 01:34:37

浅谈新时期智障儿童创新教育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21世纪,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智障儿童教育,如何适应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是当前培智学校正在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 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培智学校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学校为了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学生在等待中生活,在教师摆布中生存。教学中重视“主科”,轻视“副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答案走。时深日久,使得学生懒于思考,长期停滞于简单的形象思维,创造想象能力得不到发展,最终成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依样画葫芦式的学生,无法成为适应社会,残而有为的劳动者。可见,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二 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可行性

针对生理、心理、智力均有缺陷的智障儿童,能否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很多人产生质疑,然而答案是肯定的。早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中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全纳教育也提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补短,人人成材。”要知道弱智不等于无能,在智障儿童中,有的乐感好,有的模仿能力强,有的身体素质好……他们有其不可估量的教育潜力,同样具有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就能开发出智障儿童尚在“沉睡中的能力”,就能使智障儿童的创造火苗燃烧起来。

三 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1.树立自信,培养意识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大脑病变,导致智力水平低下,往往被称之为“傻子”,这样的角色定位使智障儿童受到歧视,并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潜力缺乏自信心。然而自信心却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每一个学生都不要轻易否定,而要沙里淘金,发现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引发智力火花的燧石。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智障儿童惰性极强,缺乏学习欲望,很难主动探究。为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编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序幕。学生只有“愿意学”,才能“学进去”,智力才能得到发展,潜力才能得到发挥。

3.诱发质疑,启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居里夫人说:“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智障儿童往往很难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我们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便诱导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提出了: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它怎样才能喝到水等问题,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列出各种答案,然后集中分析,找出最棒的办法。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当智障儿童的整个身心处在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欲望之中时,其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异常活跃,智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4.借助媒体,扩展思维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他们很难从文字中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上课的模式,使学生只能机械记忆,阻碍思维的发展。然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使文字、图表、声音、图像集成一体,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感染力强,学生乐于学习,并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语文课《司马光》时,我们设计了电脑动画,动感地演示了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积极想办法救小朋友,有的说用抽水机把水抽干,有的说让小朋友抓住木棍,有的说让大象用鼻子把水吸干等。最后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在当时的年代,当时的情景,砸缸的办法最可行。这样的课学生容易理解,乐于学,肯动脑筋,思维得到了扩展。

5.利用活动,提高能力

在智障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课外活动是学生手脑并用的最好结合点,是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智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体能、智力和兴趣特点,组建音乐、舞蹈、手工、书法等课外小组,并定期开展艺术汇演、劳动技能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在特长,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破除陈规,乱而有序

李惺说过:“改人之过,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行。”医学上讲究“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而教学上亦讲究“因材施教,学有所得”。正常儿童课堂上可以自觉地背手坐好,认真听讲,举手发言。而智障儿童自觉性极差,需教师时刻提醒,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阻碍思维的正常发展。有时课堂上学生突然有了灵感,张口就答,如果马上遭到老师的批评,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轻度学生经常举手发言,中重度学生则不愿意举手,即使举手也很少被老师提问,很容易造成轻度学生骄傲自满,中重度学生自卑消极、厌倦学习,不利于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破除陈规、看似学生自由散漫、坐得随便、说得轻松,但实则不拘一格、乱而有序,全在教师运筹帷幄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7.似分非分,分而不露

“似分非分,分而不露”,是指教学上既要分组教学,又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分组教学,上课前先交代教学目的要求A组学生达到什么程度,B组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还有的教师在巩固联系中出示题签,说这道题比较简单,请某某同学来做,再出示另一张题签,说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请某某同学做。这样看似达到了分组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先下断言,无疑给智障儿童造成心理压力。所谓似分非分,分而不露,即分组于无形之中,只要求教者心里有数,不必让学生感觉到,使其认为教师随便分配,都愿意得到教师手中的题签,都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分组教学的目的。

8.因势利导,按需施教

所谓“因势利导,按需施教”就是顺水推舟,学生需要什么,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尽量满足其求知欲,不必拘泥于常规。如学生喜欢室外活动,我们就常常带他们到操场上拍球、跳绳……这样不仅锻炼其肢体协调能力,增强体质,还可以在玩中练习数数,认识球体。另外在拍球过程中那些胆小、孤僻的学生也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参与活动,能够与人交流。所以智障孩子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丰富教学形式,要迎合孩子的天性,相比之下,快乐的室外活动要远远胜于室内的枯燥讲解。只有教师导得循循善诱,学生才能学得如饥似渴,其妙处如水到口,冷暖自知。

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管东南西北风,一本教案十年终”的为师之道早已被淘汰,更多的教育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因为时代要求创新,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特教工作者,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自食其力的智障儿童。

上一篇:浅析战术数据链对作战指挥的影响 下一篇:对青少年阅读兴趣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