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篇之一:精于观察

时间:2022-05-02 01:32:59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胸襟,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境界,丰富我们的心灵。因此,学会描写景物,学会用语言文字抒写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大自然的美,也是初中作文训练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精于观察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关键。我们不少同学对大自然其实并不了解。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是混沌一片的。他们不知道路边的树是国槐还是女贞,是桂树还是香樟,门前的花是海棠还是榆叶梅,是紫荆还是紫薇。所以他们写秋天,只能写出这样的句子:“秋深了,路边树上的叶子落了。”“树”上的叶子落了,什么树呢?不知道。而换一个对树木有所了解的人采写,可能就不一样了。同样的意思,他可能会写成:“秋深了,路边银杏树上的叶子落了。”它们所传达给我们的印象一样吗?显然不一样。前一句是笼统的。后一句是具体的;前一句是平淡的,后一句是深切的。在后一句的基础上,认真观察,我们还可以接着往下写:“西风卷起落叶,像一群群的黄蝴蝶在翩翩起舞。”这样,北国的秋天不是就跃然纸上了吗?所以,一定要对大自然有一些起码的认识,要做到孔夫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形态、色彩、气味,进而展示出它们的美。

要认真了解景物的特点和个性,仔细地分辨景物之间的异同。比如,法桐是什么样的,泡桐又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又比如,我们去参观菊展,要充分领略之美,就要认真地观察的不同颜色、花瓣的不同形状。闻一多在他的《忆菊》诗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描写: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懒慵慵的江西腊哟;/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目葵呢。/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蜷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的形态之美、色彩之美。在这里被展示得琳琅满目、淋漓尽致,足见诗人观察之细。

景物之中也包括我们人类活动的痕迹。例如炊烟,就曾经被很多人描写过,而徐志摩笔下英国乡间的炊烟却与众不同:

朝雾渐渐地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渐渐地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地翳入了天听。

这里先是写了炊烟丝丝缕缕不同的形状,接着写炊烟轻快迟重不同的姿态,再写炊烟浓淡不同的色调,最后用两个“渐渐地”写炊烟上腾、消失的过程,再加上一个关于祈祷的比喻,从而为这种乡间炊烟渲染出一种宁静而肃穆的异国情调。徐志摩对炊烟的观察确实是精细入微的。

大自然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呈现出来的不同风貌,应该是我们观察的又一个重点。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都会带来自然景象的巨大变化,都能极大地丰富自然景物的色彩。追踪这些变化,描述这些新鲜的风貌,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古人在早春发现“草色遥看近却无”、“虫声新透绿窗纱”,在初夏发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深秋发现“霜叶红于二月花”、“满林黄叶雁声多”,在严冬发现“溪深难受雪,霜冻不流云”。这些优美的诗句,无不源于他们对自然界在季节变换中呈现出来的种种景象的精细观察。

老作家宗璞曾经这样描写北方冬日的晴空:

晴时站在未名湖边四顾,天空高处很蓝,愈往边上愈淡,亮亮地发白,枯树枝丫,房屋轮廓显出各种姿态。像是一幅没有着色的钢笔画。

作者从高空写到天际,再写到枯树枝丫房屋轮廓,笔墨很简省,但是传达出的感觉却很真切。北方的冬日,繁华删尽,背景简洁,极目望去,可不就是一幅没有着色的钢笔画!

观察不仅有赖于视觉,而且有赖于听觉、嗅觉、触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班牙诗人希门涅斯的听觉就特别敏锐。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去描绘春花的烂漫,而是精心捕捉到了鸟儿们合唱的春之声:

我走出果园,感谢上帝给我这蔚蓝的一天。千千万万无法抑制的乐曲在清润的喉间流淌!燕子反复的啼啭,缭绕向水井的深处:山鸟向坠落的橘子吹口哨:火灿灿的黄鸟在橡树间饶舌;白鹇鸟打桉树的树梢,纺成细长的笑语;而在大松树上,麻雀们在争吵起哄。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又是极其慷慨的。只要努力学习,认真观察,你定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景象,并在自己的作文中一一展示出来。

上一篇:哪种动物最有方向感? 下一篇:《男孩》阅读